
(1).戍边的军士。《诗·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唐 李端 《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诗:“ 东周 遣戍役,才子欲离羣。”
(2).戍守边疆。《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诸流民及戍役者多从之。太守 弓钦 遣兵讨之,不胜。”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而推至於戍役之人,亦劳之以‘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则先王之政,即人之心,莫大於此也。”
戍役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的双音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戍”在甲骨文中象人持戈守卫之形,《说文解字》释为“守边也”,本指军事防御行为;“役”初指戍边之事,《诗经·王风·扬之水》毛传云“戍,守也;役,行役之事”,后引申为强制性的劳役征发。二字合称特指古代军民承担的边防任务与劳役制度。
二、文献释义
军事戍守
《诗经·小雅·采薇序》郑玄笺注“戍役,戍守边疆之役”,指士卒长期驻防边疆的军事任务,如《汉书·晁错传》载“戍役如往其家,室屋皆定”。
劳役征发
《周礼·地官·小司徒》贾公彦疏“戍谓守边,役谓给使”,包含修筑城墙、运输军需等强制性劳役,如《盐铁论·备胡》所述“戍役繁重,百姓贫耗”。
三、制度流变
据《中国军事制度史》记载,西周时期戍役为“国人”义务,秦汉演变为更戍制与谪戍制结合,至唐代府兵制下形成定期轮换的成丁戍边制度。此制度在《唐六典·兵部》中载有“凡戍役,岁十二月颁来岁之戍”的规范。
(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1013页,《辞源》修订本戍部条目,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军事制度通史》)
“戍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戍边的军士
指被派遣到边疆驻守的士兵。例如《诗经·小雅·采薇序》提到“遣戍役,以守卫中国”,唐代李端诗中也有“东周遣戍役”的描述,均指代执行边防任务的军人。
戍守边疆的行为
表示驻守边疆的军事行动或任务。《资治通鉴》记载“诸流民及戍役者多从之”,此处“戍役”即指戍守活动。
“戍役”核心含义围绕边疆防卫,既指士兵群体,也指军事任务,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充军刑罚的释义需谨慎参考,建议优先依据经典文献或权威历史记载。
百金诺悖谩炳辉彩照曹全碑长干曲迟昕词华从徕荅剌啿啿道脉蹈隙道语典地电视系列剧董卓抖颤斗作堕泯屙金溺银发见飞鼠福不重至,祸必重来共递供奉功状怀刷黄稼活剥生吞祸厉兼备监视简种薄收艰阻絜知箟簬钧天梦克星林下清风卖大炕漫卷内炼扒灰牵肠萦心铅钱全景趋避雀鼠沙萝卜烧冷灶剩遗室奉食酒树功立业宿习恬旷危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