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野”。亦作“踈野”。1.猶曠野。 唐 李翺 《戲贈詩》:“縣君好磚渠,繞水恣行遊。鄙性樂疎野,鑿地便成溝。” 唐 張贲 《奉和襲美題褚家林亭》:“疏野林亭 震澤 西,朗吟閒步喜相攜。”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二》:“一日, 錡 ( 李錡 )宴於寺中,明日謂君( 李汧公 )曰:‘十郎常誇 招隱寺 ,昨遊宴細看,何殊州中?’君笑曰:‘某所賞者,疏野耳。’”
(2).粗略草率。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音辭》:“ 李季節 著《音韻決疑》,時有錯失; 陽休之 造《切韻》,殊為疎野。”
(3).放縱不拘。 唐 白居易 《答裴相公乞鶴》詩:“不知疎野性,解愛鳳池無?” 宋 蘇舜欽 《诏獄中懷藍田高先生》詩:“自嗟疎野性,不曉世塗艱。”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鑒》卷二:“﹝ 孫位 ﹞舉止疎野,襟韻曠達。” 明 方孝孺 《上蜀府箋》:“語學術則泥古而不通,語才藝則執一而無取。舉止踈野,言辭戇迂。”
“疏野”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曠野或自然景觀
指未經雕琢的野外環境,如唐代李翺《戲贈詩》中“鄙性樂疎野,鑿地便成溝”,形容對自然曠野的喜愛。
粗略草率
用于描述行為或作品的粗疏不精,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批評《切韻》“殊為疎野”,指其編纂不夠嚴謹。
放縱不拘的性格
指人灑脫率真、不受拘束的性情,如柳宗元在書信中自稱“性頗疏野”,體現自我性格的直率。
在古典文學與藝術中,“疏野”被提升為一種美學風格: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提到現代引申義,如“疏于社交”或農業中的“田地留草”,但這類用法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當代衍生或誤讀,需謹慎采用。
“疏野”既可描述自然景觀、性格特質,也是古典美學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在于“真率”與“不拘”。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文學分析中尤需關注其美學内涵。
《疏野》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一個地方或環境平整開闊,沒有過多的樹木、植被的狀态。通常用來形容鄉村、原野等地域。
《疏野》的部首是疋(疌),它主要表示與疾有關的意義。疏的拼音為shū,有18個筆畫;野的拼音為yě,有11個筆畫。
《疏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文言文時期。在《詩經·唐風·疏風》一篇中,就有“疏狂啄木鸢(yān)”的描述,意思是形容風雨過後的環境平靜而開闊。後來,人們将這種環境狀況形容為疏野。
繁體字中,《疏野》的“野”字沒有變化,仍保持為「野」。但是,《疏野》中的“疏”字在繁體中有兩種寫法,一種是「疏」,另一種是「疎」。
古時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些不同。例如,《疏野》的“疏”字在古代寫法中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變異,但整體意義相同。這種變異是由于字形進化和字形簡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
1. 鄉村的土地疏野開闊,一望無際。
2. 在這片疏野的原野上,我可以盡情奔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疏朗、疏散、疏離、疏導、疏解。
開闊、空曠、荒涼。
茂密、繁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