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书问的意思、书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书问的解释

书信;音问。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五:“故足迹不至於门藩,书问不通於左右者,且十餘年矣。”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书问(shū wèn)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书”与“问”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书信或问候的音讯,多用于书面语或古语语境。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分项释义:


一、字义分解与词源

  1. 书(shū)

    《说文解字》释为“箸也”,本义指书写、记录,引申为书信、文书。

    例:杜甫《春望》中“家书抵万金”的“书”即指家信。

  2. 问(wèn)

    《说文解字》释为“讯也”,本义为询问,引申为问候、探访。

    例:《论语·雍也》中“伯牛有疾,子问之”的“问”表慰问。

合成词“书问” 融合二者,强调通过文字传递的问候或消息,属偏正式结构(以“书”为媒介的“问”)。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书信;音问。”

    引例:清代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彼此书问往复,未能归一。”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6卷页1243)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标注为书面语词,释义:“书信和问候。”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页1198)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版)

    释:“书信;音讯。”

    引例:《宋书·王弘传》:“每有书问,常至再三。”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页1210)


三、历史语用与演变


四、常见误用提示

需区别于“书问”的形近词:


五、使用建议

该词适用于:

  1. 古典文学创作、历史题材文本;
  2. 正式书信中表达文雅问候(如“久疏书问”);
  3. 学术论述中引用古籍原文时。

    现代替代词:书信、音讯、信函。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书问”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指书信或音讯往来,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近现代文人作品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书信交流
    指通过文字传递信息的书信形式,强调书面沟通。例如三国时期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提到“书问致简”,即指书信往来。鲁迅在致许寿裳的信中也使用“书问”一词,表示长期未通书信。

  2. 音讯问候
    广义上也包含口头或书面的问候、消息互通,如宋代邵博《闻见后录》中“书问不通于左右”,即指断绝音讯。

二、语义辨析

三、使用场景

  1. 古典文学:
    多见于文人书信或历史记录,体现传统书面交流的雅致表达。
  2. 现代语境:
    现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文献或仿古写作中可偶见其身影。

四、相关文献例证

出处 例句 说明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 指偏远地区的书信往来
鲁迅致许寿裳书信 “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 表达长期未通信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常守故卑污比较级柏林锄强扶弱出人词雄蹈隙丁则風素凤眼莲分家妇饰鲋禺汉月恨愤横不拈竖不抬呵欠毁瘠毁伤货价价钞见齿践伐见仁见智矫枉级长接骨眼兢战金浆玉醴进退两难积滞狷独龃龉渴待冷隽蛮虫麻脂猛安盘倒平米璞石黔娄妻牵滞全羽忍管入馆深一失出使酒诗邮数学课耸秀韬敛贴费骛趋乡愁铦鈎乡下佬相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