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衣。表示恭敬。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乃缨弁束衽,促武缩气,旁趋曲折,傴僂将事。”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德怀二三之臣,负众自用,令之不从、召之不至者尚数十,皆束袵来庭。”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之一:“据鞍有愧,束袵知荣。敢不奉以牧民,永思去害之指。”
“束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整理衣襟以表示恭敬,常见于文献典籍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束衽”由“束”(整理、约束)和“衽”(衣襟)组成,字面意为整理衣襟,后引申为端正仪态以示尊敬。古人通过整理服饰表达对他人或场合的庄重态度。
引证与用法
演变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献中,如祭祀、朝见等,强调礼仪规范。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古文阅读或历史研究中仍具意义。
“束衽”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服饰细节传递对他人的尊重。其用法多见于唐宋文献,现代语境中可通过“整理衣冠”“端正仪态”等短语替代。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柳河东集》《元丰类稿》等古籍。
《束衽》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束发于头顶处。
《束衽》由“束”和“衽”两个部首组成。
部首“束”属于“⺮”(竹)部,包含6个笔画。部首“衽”属于“⾻”(衣)部,包含8个笔画。
《束衽》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儒家文化中对于举止仪态的要求。束衽原本是古代士人才能在诗礼仪方面得到认可的标志,后来渐渐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要求上。
《束衽》的繁体字为「束衽」。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束衽》古时候的写法与现在稍有差异,写作「束衿」,但意思相同。
1. 他一身青袍,束衽而行,举止间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
2. 在这个特殊的场合里,他束衽站立,显得庄重严肃。
1. 披肩束衽:指的是将披巾一角束在衣襟上。
2. 衽带束髮:指的是用布带束发。
束发、束须
披散、散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