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顺从天命。《易·临》:“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汉书·董仲舒传》:“是故王者上谨於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宋书·孝武帝纪》:“皇家造 宋 ,日月重光,琁璣得序,五星顺命,而戎车岁动,陈诗义闕。”《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须达 应时顺命。”
(2).服从命令。《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孔子家语·弟子行》:“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 晏平仲 之行也。” 王肃 注:“君有道,则顺从其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故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所以洗濯民心,坚同符契,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明史·陈怀传》:“ 瑋 等至,贼不顺命。”
顺命是汉语复合词,由“顺”(顺从、遵循)与“命”(命令、天命)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服从命令或顺应天命。具体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遵从指令
指接受并执行上级、权威或环境的指示要求。如《后汉书·宋弘传》载“弘闻而顺命”,体现对君主诏令的服从。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描述对规则、安排或职责的履行。
顺应天命
在儒家哲学中,“命”常指天道或自然规律,“顺命”即主动契合宇宙秩序。如《孟子·离娄上》言“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强调顺应天命的必然性。
儒家伦理的实践
孔子提出“畏天命”(《论语·季氏》),主张通过“知命”达到“顺命”的境界,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道德自觉。
天人关系的体现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深化“顺命”为“承天意以从事”,将天命与人事治理相联结,成为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当代用法侧重理性接纳客观现实,如“顺命而为”指在认清形势后采取务实行动,区别于消极的“听天由命”,更强调主动调适的智慧。
参考文献来源(基于权威典籍与辞书):
注:因古籍电子化版本多样,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原文;现代辞书可通过出版社官网查询权威释义。
“顺命”一词在古籍和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遵循自然规律或天意,强调对宇宙秩序的顺应。例如:
指听从他人指令或社会规范,体现对权威的遵从。例如:
此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政治、军事和哲学领域,现代则常见于文学或历史讨论,如“顺命者昌”等表达,强调顺应时势的重要性。
若需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参考《汉书》《文心雕龙》等文献。
哀咽版位宝训北镇惨嗟剗弃车价陈议赤神持算铳炮楚茅刺口从马歹意羝羊触藩动物淀粉发外肥田沃地纷华浮夸风浮论浮险拂云告匿桄面刮刷海岛黑发鸿昧宦业胡氛虺蹊回声祸稔恶积截头桀畤举父哭泣龙奥隆政履水珠美育门閲沐日啮食跷减倾荡日域商气水晶球锁口天绅庭帏枉系香积香象絶流限绝鲜壮笑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