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write well, you must follow a logical train of thought] 形容寫文章、做事情順着條理就能做好。也比喻隨着某種情況的發展而當然産生的結果
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宋· 朱熹《朱子全書·論語》
語本《朱子語類》卷十九:“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也。”原指寫作遵循事理,自成章法。後多用以指說話、做事合乎情理,不悖常例。《九命奇冤》第九回:“姑媽!我父親當日雖然説發的是橫財,卻是順理成章,自然到手的,并不是悖入之物。” 魯迅 《華蓋集·這回是“多數”的把戲》:“從表面上看起來, 滿 人的話,倒還算順理成章,不過也隻能騙順民,不能騙遺民和逆民,因為他們知道此中的底細。”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就這樣,計劃得到批準,工作也就無可延宕,而且順理成章地落到三廳的肩頭上來了。”
“順理成章”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分解如下:
1. 字面拆解
2. 核心語義 描述事情的發展因符合内在邏輯或客觀規律,顯得自然合理、無需刻意強求。例如:
3. 語源考據 出自朱熹《論語集注》對《論語·憲問》的注解:“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原指文章結構合乎邏輯,後引申為事物發展的自然性。
4. 使用場景
5. 語言對比
該成語體現了漢語中對事物發展規律性的認知,使用時需注意前後邏輯的連貫性,常見于議論文、公文及日常說理場景。
順理成章指的是事物按照自然、合乎邏輯的次序發展或變化,沒有違背常規或常理。它是用來形容事物發展的過程或結果順利并符合客觀規律。
順理成章的拆分部首是 辶 + 理 + 肀,共有15畫。
《順理成章》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出自《漢書·藝文志》:“才器性情,至如成章。”另一種說法是出自《太平禦覽》:“順理成章,言道轍舉。”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和簡體中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順理成章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曆史變遷,古代的漢字形态與現代有所區别,包括字形、結構等方面。但是,順理成章這個詞的基本含義和用法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1. 這個決策經過了充分的讨論和深入的分析,順理成章地得到了通過。
2. 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他在事業上取得了順理成章的成功。
3. 在這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明确自己的職責,因此每個人的工作都能夠順理成章地串聯起來。
組詞:順理、成章、順理逐章。
近義詞:按規矩辦、理所當然、毫無疑問。
反義詞:違背常理、不合情理、歪曲事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