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st and dew] 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霜露,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诗意的复合词,由“霜”和“露”两种自然现象组合而成,既指具体的自然物,也蕴含深厚的文化情感。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 基本释义(自然现象) 指秋季或清晨接近地面水汽遇冷凝结成的白色冰晶(霜)和小水珠(露)。这是“霜露”最直接的含义,常用来描绘清冷、寒凉的天气或清晨的景象。
- 例:《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 此处的霜露即指自然界的寒凉之气,触发了人的情感。(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 引申义与象征义
- 例:《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诗中虽未直接出现“霜露”,但“秋草萎”的意象常与霜露带来的肃杀环境相联系,象征青春易逝、环境催逼)。引申义指人生际遇的坎坷。
- 例: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露,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处的“繁霜露”既指自然界的寒霜浓露,更象征着诗人漂泊困顿、饱经忧患的人生境遇和悲凉心境。(参考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 例:《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里的“白露为霜”清晰地描绘了从露到霜的季节变化过程,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求索的漫长。
三、 文化内涵与成语
- 例:后世祭文、诗词中常用此典表达孝思或哀思。
“霜露”一词,从具体的自然物(白霜与露水)出发,因其清冷、易逝、标志时节更替的特性,在汉语中逐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情感和象征意义。它既可描绘自然景象,更能深刻表达人生旅途的艰辛、环境的严酷、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由此引发的悲秋、思乡、感伤,特别是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霜露之感)。其内涵体现了汉语词汇“观物取象”、“托物寄情”的特点。
主要参考来源:
“霜露”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指自然界中的霜和露水,常见于寒冷季节。霜是水汽遇冷凝结的白色冰晶,露是夜间水汽在地表形成的液态水珠。
多用于象征艰难困苦的环境或条件,如:
少数文献(如查字典)提到可比喻“时机或境遇”,但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诗句,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百鍊钢冰凘岑壑长悠阐示诚绩传指颠蕀蝶使蜂媒踶趹驐鷄二人夺风毛分熟关东糖灌区诡态黑甜华甸货单惑媚疾妒节时接长不短讦直金刚圈倦程抅肆匡正羸国灵麻令正流光易逝六闲乱臣茫然失措面然大士鸣扃飘洋过海披靡樵竖如次散叛发沙里淘金商彝夏鼎声张势厉侍禁拾弄束躅讼牍天策上将天时不如地利不如人和绨绣途轨脱祸文箫象棋相万綫络子小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