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t and/or talk like a fool;talk nonsence;a lot of nonsense] 胡鬧或胡扯
這簡直是亂彈琴
比喻胡扯或胡鬧。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四章:“你這個警衛員真是亂彈琴,連首長也看不住。” 周立波 《蓋滿爹》:“ 楠森 不知聽了哪個人的話,說‘互助組是亂彈琴,搞不出名堂’。”
“亂彈琴”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比喻說話或做事毫無邏輯、不合常理,帶有胡鬧或胡扯的含義。其結構為動賓式,通常作謂語或賓語,含貶義。
二、出處與背景 源自曲波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第十二章,原文批評某角色處理事務時“本末倒置”,後用“亂彈琴”形容這種行為。
三、用法與場景
四、擴展理解 該詞與琴相關的其他俗語形成對比,例如“舊調重彈”比喻重複舊觀點,而“亂彈琴”更強調無序性。
五、英文翻譯 可譯為“act/talk like a fool”或“a lot of nonsense”,突出其荒謬性。
《亂彈琴》指的是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地彈琴,不按照樂譜或規則來演奏音樂。這個詞可以用于比喻一個人做事情不講規矩,不拘束。
《亂彈琴》的拆分部首是“弓、手、網”,拆分筆畫為13畫。
《亂彈琴》這個詞來源于《後漢書·班彪傳》:“丞相愍或日夜聞逐客彈琴和亂。”意為丞相愍常常聽到有客人來了就彈奏琴曲,卻彈得雜亂無章。
《亂彈琴》的繁體字為「亂彈琴」。
在古代,「亂彈琴」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以《康熙字典》所采用的漢字格式為例,亂的古漢字寫法為「亂」,彈的古漢字寫法為「彈」,琴的古漢字寫法為「琹」。
1. 他演講的時候完全是亂彈琴,沒有重點和邏輯。
2. 别跟他合作,因為他倆完全是亂彈琴,一點兒效率都沒有。
組詞有亂七八糟、亂哄哄、亂成一團等。
近義詞有漫無目的地、隨心所欲地、胡亂地等。
反義詞有準确地、有條不紊地、按部就班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