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束身自修。 清 鄭燮 《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夫束修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束修自好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ù xiū zì hào”,意指約束自己、修養身心,以保持清白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強調個人自律和自愛,常用于描述人嚴格要求自己、不隨波逐流的精神品質。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定義,“束修自好”指“約束自己的行為,修養自身,以保持純潔的品德”。其中,“束修”意為“約束和修養”,源自古代“束身修德”的概念;“自好”則表示“自愛、自重”,強調主動維護個人操守。該成語常用于褒義語境,形容人面對誘惑或不良環境時,能堅守原則、潔身自好。例如,在描述曆史人物時,可說“他身處亂世,卻能束修自好,不為世俗所染”。
“束修自好”的詞根可追溯至先秦典籍。例如,《論語》中孔子強調“修己以敬”,體現了自我約束的思想;後世如《漢書》等史書進一步将“束修”與“自好”結合,形成固定成語。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中,該詞被解釋為“通過自我修養來保持高尚品行”,反映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演變過程中,成語從單純道德約束擴展到現代語境中的個人自律,如職場或社交場合的廉潔自持。
在漢語中,“束修自好”多用于正式或文學性文本,強調積極的行為導向。其近義詞包括“潔身自好”“嚴于律己”,反義詞則為“同流合污”“放蕩不羁”。典型用法如:
為提升解釋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本解釋參考了以下漢語詞典資源:
束修自好(shù xiū zì hǎo)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成語結構
屬于聯合式結構,由“束修”和“自好”兩部分組成。其中:
核心釋義
指通過約束自身行為、加強道德修養來保持高尚的品格,強調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例如清代鄭燮在《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中提到:“夫束修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延伸補充
該成語源自儒家文化對個人修養的重視,體現了傳統道德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基礎。現代語境中,可用于贊揚堅守原則、不輕易妥協的品格。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清代鄭燮的原文及其他古籍文獻。
白玉霜備置碧霄不孝岑銳次車匆忙萃惡村棒棒村纣導行費殿屎阨摧飯煤高怼高堂大廈高資嗝吱搆怨孤景姑妄聽之酣悅黑糖鬟結話亭蹇滞較定解沮經忏就診酷禍狼孩靈驗裡宴隆波眠思夢想彭越鉛絲啓露請丐群類上色沙糖師姆樹功揚名順産松綁傱勇台憲探伺天路通壁同心扣同訓推類狹阨下劑憸險稀巴爛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