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蟄蠖屈的意思、龍蟄蠖屈的詳細解釋
龍蟄蠖屈的解釋
喻隱居不仕。語本《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明 張居正 《答司空陸五台書》:“今歲傳臚小兒,即少時妄對隱士絶無才者也。公當盛 漢 之隆,而龍蟄蠖屈,不一建立于時,得無為兒曹所誚乎?一笑。”
詞語分解
- 龍蟄的解釋 謂陽氣潛藏。 晉 張協 《雜詩》之二:“龍蟄暄氣凝,天高萬物肅。”
- 蠖屈的解釋 .形容像尺蠖一樣的屈曲之形。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三臺妙迹,龍伸蠖屈之書;五色花箋, 河 北 膠 東之紙。”.比喻人不遇時,屈居下位或退隱。 晉 潘尼 《贈侍禦史王元贶》詩:“
專業解析
龍蟄蠖屈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由“龍蟄”與“蠖屈”兩個典故複合而成,用以形容賢者隱退待時的狀态。以下從語義、出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語義解析
-
字面拆解
- 龍蟄:指龍冬季蟄伏于深淵,典出《周易·系辭下》:“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 蠖屈:蠖(尺蠖)爬行時屈伸身體,語出《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二者均以自然現象隱喻隱忍退守、蓄勢待發之态。
-
整體釋義
比喻賢能之士因時局不利而暫時退隱,收斂鋒芒,等待時機複出。如明代王廷陳《矯志篇》雲:“龍蟄蠖屈,以求其伸。”
二、典籍出處與權威參考
-
核心文獻依據
- 《周易》:作為成語的源頭,《周易·系辭下》通過龍蛇蟄伏、尺蠖屈伸的意象,闡釋“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周易譯注》(周振甫譯注)。
-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并釋義為“喻隱居不仕”,引例為清代學者顧炎武《贈林處士古度》詩:“龍蟄蠖屈,深藏若虛。”
-
文化語境延伸
該成語與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相呼應,常見于古代文人表達政治隱逸的詩詞文賦。如宋代朱熹《朱子語類》論及君子處世:“當隱時則如龍蟄蠖屈,非固匿也,待時可動耳。”
三、用法與示例
- 典型語境:多用于描述士人在亂世或政治昏暗時主動退避,如:
“邦無道則隱,龍蟄蠖屈,蓋君子守時之道也。”(仿《論語·泰伯》句式)
- 近義關聯:
- 藏器待時(《周易·系辭下》)
- 韬光養晦(《舊唐書·宣宗紀》)
參考資料:
- 《周易·系辭下》,載《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刻本),中華書局影印版。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2卷,頁1436。
- 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龍蟄蠖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比喻賢能之人暫時隱藏才能,選擇隱居不仕,等待時機施展抱負。該成語通過“龍蟄”和“蠖屈”兩個意象,分别象征潛藏鋒芒與隱忍待發的狀态。
二、字詞解析
- 龍:象征擁有卓越才能或潛力的人物。
- 蟄:指像龍蛇冬眠般隱匿行迹。
- 蠖屈:源自《易經》中“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比喻暫時屈身以圖長遠發展。
三、出處與典故
- 經典來源:語出《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 曆史用例:明代張居正在《答司空陸五台書》中以此形容賢士在盛世中隱退,等待合適時機作為。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 賢士隱退:有才能者因時局動蕩或未遇明主,選擇暫避鋒芒(如古代隱士歸隱山林);
- 韬光養晦:強調隱忍策略,如《三國演義》中劉備早期低調行事以積蓄力量。
五、延伸意義
該成語不僅指物理層面的隱居,更蘊含以退為進的處世智慧,強調在逆境中保存實力、靜待時機的哲學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周易》相關注釋及張居正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蠶農黪衣拆短常懷成門戶馳敺磁州窯朵雲遏失琺琅煩費紡錘放大風塵之會棼橹扶舉高爐貫掃古色古香覈問黃稼黃耄皇天不負有心人畫帖忽剌八堿地郊導僥幸禁取進侍抉瑕摘釁駿聲坎止流行聯電龍動鹿虻慮私緑朝雲蒙幸命途多舛千裡共婵娟前仰後合旗甲羣衆觀點濡霈飾車事款使屬手邊水戲舒疾説耍宿怨彈力長絲騰遷秃毫晚唐體五曲迕辱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