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守选的意思、守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守选的解释

等候选用。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6*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闕通之,盖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宋史·选举志一》:“旧制,及第即命以官。上初復廷试,赐出身者亦免选,於是策名之士尤众,虽艺不及格,悉赐同出身。迺詔有司,凡赐同出身者并令守选,循用常调,以示甄别。”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守选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守选"是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科举及第或具备任官资格者,因职位空缺不足而暂时等待吏部铨选的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最早见于唐宋时期,《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后士人众,有稽滞至十余年不能官者",揭示了守选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制度运作分析,守选包含三个核心特征:其一为被动性,候选者需遵循吏部定期发布的员阙信息(《宋史·职官志》);其二具有时限性,唐代规定进士及第者需守选三年方能授官(《唐代科举与文学》);其三存在地域差异,宋代对边远地区官员实施缩短守选年限的特殊政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发生演变,逐渐与候补、候选等概念融合。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特别辨析:"守选乃待除之谓,与听选、候补稍异",说明其作为官员任用中间环节的独特性。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守选制度既缓解了官僚体系职位供给不足的矛盾,也形成了人才储备机制(《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守选”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ǒu xuǎn,其核心含义为“等候选用”,主要用于古代科举及官员选拔制度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具体特点

  1. 时间跨度
    守选期限通常为3年至10余年,具体时长因朝代和职位而异。例如,唐代王昌龄进士及第后需守选3年,期间可漫游考察或备考。

  2. 守选期间的活动
    候选者可能从事备考、游历、隐居或文学创作。如王昌龄在守选期间游历西北边塞,积累了创作素材。

  3. 制度目的
    通过延长选拔周期,控制官员数量并筛选人才,同时减少财政负担。


常见误区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如、3)将“守选”解释为“守护选择的对象”,此说法缺乏历史依据。结合高权威性文献(如宋代史料及书法史论名词解释),“等候选用”是唯一准确释义。


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宋史·选举志》或王安石相关奏疏(参考、9、10)。

别人正在浏览...

埃土遨翔保管员薄劣八月的乡村褊薄别格驳弹超放除毁啜赚萃萃顶点兑域二十四孝放杀凤饼宫醪軱戾过日雇主后半生讙亮缣简鹡鸰精克苣蕒菜决科絶薪止火空造脸颊立马万言乱人穆满难听逆耳良言扑跌骑操切叹祺福呿吸善日烧春声名人生肖钱眚妖市道之交事寔綀衣撕破脸皮岁寒三友胎息贪巧腿带剜肉医疮万事如意温恤幄幕飨告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