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的意思、道光帝的詳細解釋
道光帝的解釋
道光帝(1782-1852) : 清代皇帝。即愛新覺羅·旻甯。廟號宣宗,年號道光。滿族。1820-1850年在位。統治期間,政治腐敗。1838年因外國大量輸入鴉片,引起財政危機,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鴉片戰争爆發後,他時戰時和,最後妥協求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後病死。
詞語分解
- 道的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專業解析
道光帝作為漢語專有名詞,需從詞語本義與曆史專稱兩個角度解析:
一、詞語本義(據《漢語大詞典》)
“道光”屬複合詞:
二、曆史專稱(清宣宗廟號)
“道光帝”特指清朝第八位皇帝愛新覺羅·旻甯(1782—1850),其廟號“宣宗”,年號“道光”(1821—1850年使用)。該稱謂蘊含清廷對其統治的期許:
- 年號寓意:取“大道光輝”之意,寄托“以德治國、盛世永續”的政治願景。
- 曆史背景:執政期間面臨鴉片泛濫、吏治腐敗,最終爆發鴉片戰争,标志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權威依據:
- 詞語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曆史史實綜合《清史稿·宣宗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及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争再研究》(三聯書店)。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線上詞典網頁,釋義部分未添加鍊接,僅标注文獻來源。曆史内容依據權威學術著作,符合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道光帝是清朝第八位皇帝,本名愛新覺羅·旻甯(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年號“道光”,廟號宣宗。他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在位30年(1820-1850年),處于清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
核心信息
-
早年與繼位
- 生于乾隆四十七年,祖父乾隆帝和父親嘉慶帝對其寄予厚望。1820年嘉慶帝去世後,旻甯繼位,次年改元“道光”。
-
統治舉措
- 對内改革:整頓吏治、推行漕糧海運、改革鹽政,但官僚腐敗積重難返,成效有限。
- 平定叛亂:1826年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穩定西北邊疆;鎮壓多地農民起義。
- 禁煙與鴉片戰争:1839年支持林則徐虎門銷煙,銷毀鴉片237萬餘斤。1840年鴉片戰争爆發,清軍戰敗後被迫籤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開放五口通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
曆史評價
- 勤政節儉,但缺乏應對變局的魄力。面對西方列強入侵時決策搖擺,最終妥協求和,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其統治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補充細節
- 個人特質:生活簡樸,曾削減宮廷開支,甚至穿補丁龍袍,但未能扭轉財政危機。
- 晚年與去世:1849年病重,1850年駕崩于圓明園,終年69歲,葬于清西陵慕陵。
若需更完整的事件年表或影響分析,可參考和中的詳細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保持悲悚蠶兒叉牙赤螭出入無間從善如流蹙零大旱望雲霓動機論兒女仁豐霈分母有理化革職留任逛公園光棍一條歸桡黑豸紅拂畫攤蝴蝶瓦徽號回盤昏濁獲解降死鹣鹣酒心沮異連群寥寂靈湯零下流移離休露尾藏頭履霜之戒馬傭潑風刀撲碌碌普屯乞活曲腰哈背趨走散熱器侍禁詩刻十魔噬胾貪懦殄沌天涯海角缇麾逷聽遠聞帷燈匣劍窩的烏集之交侮谑蝦荒蟹亂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