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儀仗中用的一種掌扇。 晉 時隻限于帝王使用。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五明扇, 舜 所作也。既受 堯 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 秦 漢 公卿大夫皆得用之。 魏 晉 非乘輿不得用。”神宮中亦有之。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九:“天下神霄,皆賜威儀,設於殿帳座外面南東壁,從東第一架六物,曰錦繖、曰絳節、曰寶蓋、曰珠幢、曰五明扇。”《古今小說·遊酆都胡母迪吟詩》:“絳綃玉女五百餘人,或執五明之扇,或捧八寶之盂,環侍左右。”
(2).指團扇。或泛指扇。 隋 盧思道 《美女篇》:“ 京洛 多妖艷……時搖五明扇,聊駐七香車。” 唐 喬知之 《長信宮樹》詩:“葉映九春華,香搖五明扇。”亦省作“ 五明 ”。 晉 陸機 《羽扇賦》:“昔者 武王 玄覽造扇於前,而五明安衆,世繫於後,各有託於方圓,蓋受則於箑蒲……安衆方而氣散,五明圓而風煩。”
“五明扇”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扇子,其含義和用途隨曆史演變而豐富,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
五明扇最早可追溯至舜帝時期。據《古今注》記載,舜受堯禅讓後,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而制作五明扇,象征君主納谏招賢的治國理念()。其形制類似門扇(“阖”),需他人持舉,後成為帝王儀仗中的掌扇,彰顯權威。秦漢時期公卿士大夫亦可使用,但至晉代被嚴格限定為帝王專屬()。
道教将五明扇視為重要法器,稱“五明降魔扇”。其制式為木雕金彩,上刻星鬥、五嶽、海渎等圖案,并書寫符咒,供奉後用于降妖驅邪。薩守堅等道教人物持此扇象征“化熱惱為清涼”的修行境界()。
五明扇的使用曾嚴格遵循等級: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人二扇。其形制多為長柄大扇,由侍從持舉,後逐漸發展為可手持的團扇()。
五明扇從最初的禮儀器物發展為兼具實用與宗教功能的符號,貫穿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和信仰體系。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廣開視聽”的智慧與權威象征,成為中國扇文化的重要源頭()。
《五明扇》是一個成語,形容文筆流暢、清新洗練,措辭精準的文章。
《五明扇》的拆分部首是手,扇字的拆分部首也是手。《五明扇》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五明扇》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劉緝公文集序》:“公何以等之扇乎?雖扇之稍有愚拙,願一見之。”這裡的“等之扇”意為像公事文書一樣幹巴巴的扇子,而“五明扇”則代表了文筆優美流暢的文學作品。
《五明扇》的繁體字為「五明扇」。
在古時候,《五明扇》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具體寫法已經較為模糊,難以準确查考。
他的文章像《五明扇》一樣,文筆流暢,字句精确。
組詞:五光十色、明燈照耀、扇動、扇風、扇面、紅扇
近義詞:洗練文雅、清新俊逸、文辭華麗、辭章飛揚
反義詞:拙劣笨拙、文不對題、語言粗糙、拗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