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按首级及获俘数量评核军功的标准。《汉书·李广传》:“ 元朔 六年, 广 復为将军,从大将军出 定襄 。诸将多中首虏率为侯者,而 广 军无功。” 颜师古 注:“率谓军功封赏之科著在法令者也。”
“首虏率”是古代军事术语,指根据斩获敌人首级和俘虏数量来评定军功的标准。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语定义 首虏率由“首”(头颅)、“虏”(俘虏)、“率”(标准/比率)三字构成,特指中国古代军队按士兵斩获敌方首级及捕获俘虏的数量来核算战功的制度。
历史出处与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在元朔六年随卫青出征时,其他将领因达到首虏率标准而封侯,而李广因未达标未能获封,侧面反映此制度的实际应用。
制度背景 汉代军功制度中,首虏率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封赏依据。颜师古注释称“率谓军功封赏之科著在法令者”,说明其具有法律效力。
延伸意义 该制度既体现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以首级为证),也反映军队管理的量化思维。李广终生未能封侯的遗憾,侧面印证首虏率在军功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注:以上信息综合了《汉书》原文及历代注释,可参考、4、5、6中的文献引证。
《首虏率》一词,指的是在战争或战斗中,首次俘获敌方的战俘数量占总战俘数量的比例。它是衡量作战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首虏率》的拆分部首为「首」和「力」,分别位于左右两边。其中,「首」的部首是「页」,「力」的部首是「力」自身。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4画和2画。
《首虏率》的来源较为晚近,其具体出处暂无明确的文献记载。这一词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均为「首虜率」。
在古代,「首虏率」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没有确凿的资料可供参考。由于「首虏率」一词的使用较为专业,它可能没有出现在古时的一般文献和文书中。
例句: 1. 在这次战斗中,我们取得了惊人的首虏率,彻底削弱了敌方军队的士气。 2. 该部队的首虏率达到了50%,表现出色。
常见组词: 1. 首次:表示第一次发生的、初次的。 2. 战俘:指战争中被敌方俘虏的士兵或平民。
近义词: 战果率、俘虏比例 反义词: 首败率、溃败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