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和順。 漢 王充 《論衡·定賢》:“時和,不肖遭其安;不和,雖聖逢其危。”《宋書·文帝紀》:“今因四表無塵,時和歲稔,復獲拜奉舊塋,展罔極之思。” 唐 崔铉 《進宣宗收復河湟詩》:“共遇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時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天氣和順,常被用于描述自然氣候的和諧狀态,并延伸至對社會安定、豐收繁榮的稱頌。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時”指時間、季節,“和”指和諧、調和,組合後表示時節適宜、氣候和順。例如《宋書》中“時和歲稔”即指四季調和、五谷豐登。
延伸意義:
在文學中常借“時和”表達對太平盛世的贊美,如唐代崔铉詩句“共遇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既指自然和諧,也暗喻社會安定。
文獻記載:
現代應用:
“時和”既是對自然氣候的客觀描述,也承載着古人對社會安定、物阜民豐的理想寄托。其用法從典籍到現代命名均有體現,兼具文學性與實用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論衡》《宋書》等原始出處。
《時和》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形容時光宜人、和諧無憂的意思。
《時》的部首為⻍(肉字旁),具有六畫;《和》的部首為⺾(禾字頭),具有三畫。
《時和》一詞來源于古代《詩經》中的《小雅·時令》篇,其中有“時維衰矣,鸾聲将邈。和予酒旨,疇昔陳至。”的詩句,表達了時光的流轉和和諧的美好。
《時和》的繁體字為「時和」。
古代漢字寫法變化較大,對于《時和》一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如「時咺」、「時鹹」等。
1. 時和的景色讓人心曠神怡。
2. 整個家族在一起度過了一個時和的周末。
時候、和諧、時光、時令、時期、時刻
和諧、和睦、相宜、適時、淳美
紊亂、不和、時光荏苒、失調、不適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