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皇帝自称受命于天,接受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叫受箓。《诗·大雅·文王序》“ 文王 受命作 周 也” 唐 孔颖达 疏:“伐 崇 ,作 灵臺 ,改正朔,布王号於天下,受籙应《河图》。”
2.指道家接受符箓。 刘师培 《<文说>序》:“由是 五祖 传灯, 灵素 受籙,师承所在,罔敢或遗,可谓文章之桎梏矣。”
3.谓新皇帝登基按道家的仪式接受符箓。《隋书·经籍志四》:“后 周 承 魏 ,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 魏 之旧。”
受箓(shòu lù)是道教特有的一种宗教仪式和传承制度,指道士通过特定仪式接受记载天神名讳、职司及符咒图箓的法牒,标志着其正式获得神职资格、通神能力及传承道法的合法性。这一概念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受”与“箓”的本义
“受”指接纳、承继;“箓”原指帝王册封的文书,道教引申为天神授予的秘文符契。道教认为“箓”是沟通天人的凭证,如《正一修真略仪》载:“箓者,录也。修真之士,既受道法,录其神职以契真灵。”
来源:《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
宗教仪式性
受箓需经斋醮科仪,由高功法师传授符箓、法印、职牒等信物。例如正一派弟子受箓后,可获《太上三五都功经箓》等法箓,赋予其召遣神吏、主持斋醮的职权。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道教仪范》
早期道教传统
东汉五斗米道已有受箓制度,《三国志》载张鲁“以鬼道教民,其来学者皆授符箓”。南北朝后,灵宝派、上清派进一步完善箓阶体系,如“七阶仙箓”划分道士修行等级。
来源:《中国道教史》(卿希泰著)
正一派与全真派之别
来源:《道教基础知识》(李养正著)
天人契约的象征
箓被视为天神与道士的盟约,《云笈七签》称:“箓者,三天之妙旨,万神之灵权。”受箓者须持戒修行,以符箓召神劾鬼、济世度人。
来源:《道藏·云笈七签》
社会功能与传承
历史上受箓仪式需官府核准(如唐代道箓司),兼具宗教资质认定功能。现代道教仍延续此制,如龙虎山天师府定期举办授箓大典,维系道脉正统。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官网《道教正一派传度授箓规仪》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大辞典》明确定义:“受箓是道教正一派传承道法、确立道阶的制度,道士受箓后方可称为‘法师’。”当代受箓需经道教协会考核,确保符合国家宗教法规与教内戒律。
来源:《宗教大辞典》(任继愈主编)
“受籙”是道教中的重要仪式,也涉及古代帝王的政治象征,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帝王受命象征 古代帝王自称受天命统治,通过接受天赐符书(籙)确立合法性。这种仪式源自谶纬思想,将皇权与神权结合。
道教宗教仪式 指道士正式入道时接受符箓的仪式,象征获得神职资格。不同道派符箓内容各异,通常包含神谱、戒律等。
新帝登基礼仪 部分朝代(如北周)将道教符籙制度融入登基仪式,如《隋书·经籍志四》载北周帝王“受籙如魏之旧”,属政治与宗教结合的典型案例。
注:“籙”同“箓”,原指道教秘文,后衍生为受命凭证。该词在不同历史阶段兼具宗教神秘性与政治权威性双重属性。因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查阅《道藏》或《隋书》等原始文献进一步考证。
败桡背山起楼绷定蔽晦碧衣女子襮白波若超奬耋老东陵道冻柳蕃滋胏附负户富谦服驭该富盖头戈马钩撢鼓膜好高务远哄诱后生子化正疆场检结解谢寖兴俊秀渴葬龙骧凤矫漏费楼梯卖男鬻女耄倪麽人密厘密事拈花弄月棚巷钱范清灰冷火栖身全盛扫除天下扇天卜盛古神气十足时协石邮受家叔世素退土基托陀枉死五月花号乌云晓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