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皇帝自称受命于天,接受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叫受箓。《诗·大雅·文王序》“ 文王 受命作 周 也” 唐 孔颖达 疏:“伐 崇 ,作 灵臺 ,改正朔,布王号於天下,受籙应《河图》。”
2.指道家接受符箓。 刘师培 《<文说>序》:“由是 五祖 传灯, 灵素 受籙,师承所在,罔敢或遗,可谓文章之桎梏矣。”
3.谓新皇帝登基按道家的仪式接受符箓。《隋书·经籍志四》:“后 周 承 魏 ,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 魏 之旧。”
“受籙”是道教中的重要仪式,也涉及古代帝王的政治象征,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帝王受命象征 古代帝王自称受天命统治,通过接受天赐符书(籙)确立合法性。这种仪式源自谶纬思想,将皇权与神权结合。
道教宗教仪式 指道士正式入道时接受符箓的仪式,象征获得神职资格。不同道派符箓内容各异,通常包含神谱、戒律等。
新帝登基礼仪 部分朝代(如北周)将道教符籙制度融入登基仪式,如《隋书·经籍志四》载北周帝王“受籙如魏之旧”,属政治与宗教结合的典型案例。
注:“籙”同“箓”,原指道教秘文,后衍生为受命凭证。该词在不同历史阶段兼具宗教神秘性与政治权威性双重属性。因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查阅《道藏》或《隋书》等原始文献进一步考证。
受籙(shòu lù)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词汇,源自中国古代,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
“受”字,是由“又”部和“口”部构成,总共包含5个笔画;而“籙”字,是由“竹”部和“虍”部构成,总共包含20个笔画。
“受籙”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和《礼记》中,作为一种古代神秘仪式的代称。它通常与古代领导阶层的权力和神圣力量相联系。
在繁体字中,受籙的写法是「受籙」。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是不稳定和多样的。关于“受籙”一词的古代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义是相似的。
1. 他经历了一场庄严的受籙仪式,成为部落的新首领。
2. 据史书记载,受籙的仪式极其庄重和神秘。
受命、受职、受众
接受、承受、领受
拒绝、推却、排斥
阿姑阿翁暗里使劲白阁宝府表帅晨曲穿扮怵迫寸功烦褥风条高电压技术工头苟随晷纬龟繇还赠悍吏合子利钱画虎类犬画鸦娇妒贾正截齐惊叫金齑眍兜匮不足兰臭倰僜燎原丽句灵昧伶优篱畔笼媒蝼螲绿浪木雕泥塑皮笠评订轻扬岐薛桑葚烧香深省蓍策疏班叔妹属人耳目束緼还妇搜肠题劒燑燑痛痒伍伯污脏夏历香曲徙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