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听从君主的令词。《管子·形势》:“衔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君之运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
(2).亦作“ 受词 ”。听取供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膺 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 朔 ,付 洛阳 狱。受辞毕,即杀之。”《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 黼 ( 王黼 )怒,令吏从 辅 ( 曹辅 )受词, 辅 操笔曰:‘区区之心,一无所求,爱君而已。’退,待罪於家。”
“受辞”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历史语境和用法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解释:
现代常用义:指礼貌地谢绝或推辞他人的请求或邀请,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谦虚。常用于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宴请等),体现语言中的委婉与礼节。
听从君主命令
源自《管子·形势》:“衔命者君之尊也,受辞者君之运也。”指臣子接受君主的指令或言辞,体现君臣关系的权威性。
审案听取供词
如《后汉书·党锢传》记载:“受辞毕,即杀之。”指官员审理案件时听取犯人的供述,属于司法领域的专业术语。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参考《管子》《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受辞是一个中文词汇,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它的拆分部首是“又”和“辛”,总笔画数为8。
“受辞”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辞指的是辞别、告别的意思,即离别时的辞行词句。而“受”则表示接受、承受之义。因此,“受辞”可以解释为接受分别的告辞。在繁体字中,受辞的写法保持一致。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受辞在古代的写法为“受辭”,其中的“辭”字与现代的“辞”字有所差异。这种变化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沿用至今。
以下是一些使用“受辞”一词的例句:
1. 在离别之际,我们互相道出了深情的受辞。
2. 他的受辞中透露出一丝内疚和不舍。
3. 母亲面带微笑,送来了一份温馨的受辞。
与“受辞”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1. 接受:表示接纳、领受。
2. 忍受:表示忍耐、承受。
3. 道别:表示告别、分离。
与“受辞”近义的词语有:
1. 送别:表示送行、离别。
2. 辞行:表示告别、分别。
与“受辞”反义的词语有:
1. 迎接:表示欢迎、接待。
2. 接受:表示接纳、领受。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于“受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