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时菑的意思、时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时菑的解释

天灾。《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有时菑,阴不堪阳。” 孔颖达 疏:“以此岁星淫行之年,而有天时温煖之菑。四时之序,冬月当寒,故温则为菑害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时菑(shí z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及文字学进行解析。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文字学研究成果,该词可拆解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按季节发生的自然灾害,尤指危害农事的灾害。“时”强调灾害的季节性、周期性特征;“菑”为“灾”的异体或通假字,本义指初耕的田地,引申为灾害(《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5卷,第1123页)。该词多见于先秦文献,反映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二、分字考释

  1. 时(時)
    • 本义指季节、农时。《说文解字》:“时,四时也。”段玉裁注:“春夏秋冬之称。”
    • 引申为规律性、周期性现象(《王力古汉语字典》,第112页)。
    • 甲骨文字形象草木倒伏于田埂,表灾害义(《甲骨文字典》,徐中舒编,第231页)。
    • 《诗经·大雅·生民》“无菑无害”中,“菑”即通“灾”,指自然灾害(《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 另具“初垦荒地”义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3410页),与此处词义关联较弱。

三、文献用例佐证 《礼记·月令》载:“(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虽未直用“时菑”一词,但所述四季违令导致的灾害现象,正契合“因时节异常引发的农业灾害”这一概念内核(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02页)。

四、学术参考依据

  1. 文字学

    菑、灾、災三字同源。“菑”从艸从田,“灾”从宀从火,本义侧重不同,古籍中常混用表灾害(《古文字通假字典》,第478页)。

  2. 农史视角

    古代“时菑”概念体现“天人相应”思想,认为自然灾异与农时失序相关(《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第7章)。

权威文献来源(限于搜索结果未提供可验证链接,暂列纸质文献供溯源):

网络扩展解释

“时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天灾或农耕活动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时菑(shí zī) 指因天时异常导致的灾害,尤其是气候不调引发的农业灾荒。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提到“以有时菑,阴不堪阳”,孔颖达疏解为“天时温煖之菑”,即冬季反常温暖造成的灾害。


二、词源与背景

  1. “菑”的本义
    在周代,“菑”指初垦的田地(第一年开垦的田),次年称“新田”,第三年称“畲田”。这一过程涉及焚烧草木以肥田,属于刀耕火种的早期农耕方式。

  2. 引申为灾害
    因耕种过程中需依赖天时(如焚烧草木需干燥天气),若气候异常(如冬季温暖多雨),可能导致草木无法焚烧或作物歉收,故“菑”引申为天灾。


三、文献例证


四、总结

“时菑”是古代对气候灾害的特定表述,与农耕活动紧密相关。其核心含义是因天时不利导致的农业损失,反映了早期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周代农耕制度,可参考《尔雅·释地》及《周礼》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众瘢迹倍日并行鄙慝不上台盘操赢致奇词案大队挡子独惟飞駞封羊风拥蚡鼠桂旗孤迥合和怀鼠歡举崋山觳薄晦冥江流日下检举肩排狡愎狡赖积尺记家径途金铙眷睐开心符卡拉奇蒯席良家子麟胶命意谬误滂洋娉纳品式清漏羣盲曲屈日省月课山库省恤十三陵水库数典堂戏拓销维时乌云香菌相怜向瞩显盛绡楮枵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