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冢的意思、發冢的詳細解釋
發冢的解釋
發掘墳墓。《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後漢書·郅恽傳》:“ 俊 軍士猶發冢陳屍,掠奪百姓。” 清 顧炎武 《子胥鞭平王之屍辨》:“疑 春秋 以前無發冢戮屍之事,而 子胥 亦不得以行之 平王 也。”
詞語分解
- 發的解釋 發 (發) ā 交付,送出:分發。發放。發行(批發)。 放,射:發射。百發百中。煥發。 表達,闡述:發表。發凡(陳述某一學科或一本書的要旨)。闡發。 散開,分散:發散。 開展,張大,擴大:發展。發揚。
- 冢的解釋 冢 ǒ 墳墓:古冢。荒冢。衣冠冢。青冢。叢冢。 長(僴 ):冢子(長子)。冢嗣(嫡長子)。冢婦(嫡長子的妻子)。冢息(長子)。 大:冢君(大君,對列國君主的敬稱)。冢祀(帝王在宗廟舉行的大祭禮)。 山
專業解析
發冢(fā zhǒng)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指盜掘墳墓的行為,即挖掘他人墳墓以竊取陪葬品或破壞屍骸。該詞由“發”(開啟、挖掘)與“冢”(墳墓)組合而成,常見于古代文獻,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反映古代社會對墓葬神聖性的維護。
一、核心釋義
- 盜掘墳墓
指非法挖掘墳墓盜取財物。如《莊子·外物》中“儒以詩禮發冢”的典故,諷刺儒生假借禮義之名行盜墓之實 。
- 破壞屍骸
古代律法嚴懲發冢行為,《唐律疏議》規定:“諸發冢者,加役流;開棺椁者,絞。”
二、字源與詞義演變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古代中國重視喪葬倫理,發冢被視為“大逆不道”。曆代律法均嚴懲此類行為,如《大明律》規定發冢者“杖一百,流三千裡”,開棺見屍則處絞刑 。這一觀念亦反映在文學中,魯迅《墳·論睜了眼看》以“發冢”隱喻對舊文化的批判 。
四、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中,“發冢”一詞雖罕用,但其内涵融入“盜墓”等表述,并因考古學發展衍生出“搶救性發掘”等合法概念 。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發冢”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 《莊子·外物》(中華書局點校本)
- 《唐律疏議·賊盜律》(法律出版社)
- 魯迅《墳》(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發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fā zhǒng(部分網頁标注為fà zhǒng,但多數權威來源如《漢典》《後漢書》注音為fā)。
- 詞義:指“發掘墳墓”,即盜墓行為。例如《後漢書》提到“發冢露屍,禍及生死”,《莊子·外物》中也有“儒以詩禮發冢”的典故。
曆史與文獻背景
-
古代記載:
- 漢代文獻記載了發冢案例,如漢桓帝馮貴人墓被盜後“顔色如故”,引發争鬥。
- 清代顧炎武在《子胥鞭平王之屍辨》中質疑春秋以前是否存在發冢戮屍之事。
-
成語延伸:
- “詩禮發冢”出自《莊子》,諷刺儒家表面遵循禮教、實則盜墓的虛僞行為,後引申為“口是心非”的僞君子作風。
使用場景
- 本義:直接描述盜墓行為,如“軍士發冢陳屍”。
- 引申義:批評為追求利益不擇手段之人(現代比喻用法)。
補充說明
- 詞源結構:“發”指“發掘”,“冢”即“墳墓”,組合後強調對墓地的破壞。
- 權威性差異:需注意部分網頁(如、8)注音或釋義可能存在偏差,建議以《漢典》《後漢書》等古籍引用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詩禮發冢”或曆史案例,可查閱《莊子》《後漢書》原文或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半元音飽觑邊氛褊匮邊豎憋拗冰糖壺盧博古架朝次乘廣床衽楚劍錞于雕削地圖學蹲守篚箧風化豐夥分隸拂臣符合附中概莫能外該洽慣寵貫戰鬼推磨寰縣慧鑒互助社交頭接耳叫嘯解鞅機谲荊凡寄食儁發籬牢犬不入離尤買空賣空美猴王命卿靡弱儜奴岐梁情私起娘山墳深窅樹創送往勞來俗論條案鐵嘴鋼牙投讒屯長翔鸾舞鳳限内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