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士则的意思、士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士则的解释

士大夫的楷模、榜样。《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年十二,随母至 潁川 ,读故 太丘 长 陈寔 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艾 遂自名 范 ,字 士则 。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士则"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士"和"则"两个字组成,其含义需结合两者的本义及古代文化背景来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士 (shì):

    • 本义指成年男子,后引申为有德行、有学识、有技艺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古代社会分层中,"士"常指介于"大夫"(贵族)与"庶人"(平民)之间的阶层,是知识分子的主体,也是官员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通常接受教育,通晓礼义,承担社会责任,追求道德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 来源参考: 《说文解字》释"士"为"事也",指能任事之人(许慎《说文解字》)。《白虎通义·爵》云:"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 现代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也收录此核心含义。
  2. 则 (zé):

    • 本义指法则、准则、规范、榜样。《说文解字》释"则"为"等画物也",引申为划分等级的标准,进而指一切需要遵循的规矩、法度或值得效仿的典范。
    • 来源参考: 《尔雅·释诂》:"则,法也。" 《诗经·大雅·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意为(君主)要谨慎保持威仪,因为你是百姓的榜样。

二、复合词“士则”的含义 将"士"与"则"组合,"士则"的核心含义是:

三、具体内涵与运用 "士则"所包含的具体规范,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主要包括:

  1. 修身立德: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本。要求士人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基本品德,做到孝悌忠信、廉洁自律、克己复礼。这是成为合格士人的基础。
    • 来源参考: 《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奠定了士人修身的重要性。《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将修身置于首位。
  2. 笃志好学: 要求士人志向坚定,勤奋学习。不仅要精通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也要广泛涉猎其他知识,不断提升学识和见识。"学而优则仕"是普遍追求。
    • 来源参考: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 《荀子·劝学》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
  3. 经世致用: 鼓励士人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仕为官是实践此理想的主要途径。
    • 来源参考: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是士人经世情怀的经典表达。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更强化了士人的责任担当。
  4. 重义轻利: 强调道义高于个人私利。士人应坚持原则,维护正义,在义利冲突时能舍利取义,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舍生取义")。
    • 来源参考: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 气节操守: 要求士人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在逆境和压力下能坚守信念,保持尊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是其最高境界。

四、总结 "士则"一词,浓缩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核心要求与理想人格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套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精神在于通过严格的道德自律和知识追求,培养能够担当社会责任、引领社会风尚的精英阶层。

网络扩展解释

“士则”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士大夫的楷模或榜样,强调人的品德和行为应遵循高尚准则。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词源与典故

  1. 历史出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邓艾传》。邓艾年少时读到东汉名臣陈寔的碑文,碑文赞其“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邓艾深受触动,遂自名“范”,字“士则”。
  2. 文化背景:体现儒家对士人“修身立德”的要求,强调以德行为社会表率。

结构与用法


示例参考


“士则”承载古代士人道德理想,强调以德立身、垂范后世。其含义与典故多源自《三国志》,现代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芩璧殿不改其乐裁尺赤龙刺宋案卒卒粹然担差丹士鼎彝都篮敦良鹅鹳二丘泛读凤翥鹏翔负课蝮蛇火前花火纸筒胶胶扰扰燋虑金鹅谨密禁声金樱子具伏濬壑剧易控揣路头菩萨满勤民柄名不虚得民数暮烟畔心跑滩欺负杞国之忧亲年骑气权门柔奸弱冠羶行生剥省恤霜夜抒愤水钵搜慝太漠天瓢偷长徒行外眦完守卫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