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神。《山海經·海外東經》:“ 朝陽 之谷,神曰 天吳 ,是為 水伯 。” 明 宋濂 《風門洞碑》詩:“四子爽馳乘四熊,川君水伯扈以從。”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張漢潮渡漢江》:“信夫,國祚昌熾,水伯得以默然佑護也。” 郭沫若 《殘春及其他·月蝕》:“這時候我也并沒有甚麼懷鄉的情趣,但總覺得我們 四川 的山靈水伯遠遠在招呼我。”
“水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水伯指代水神,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掌管水域的神靈。這一含義在《山海經》等古籍中有明确記載,例如《山海經·海外東經》提到“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表明“天吳”是水伯的别稱。後世文獻如明代宋濂的詩詞、清代昭梿的筆記等也延續了這一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水伯”可形容遊泳技術高超者,或比喻處理問題遊刃有餘。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水伯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水和伯。
水字的部首是三點水,拼音shuǐ,總筆畫數為 4。
伯字的部首是人,拼音bó,總筆畫數為 7。
水伯一詞源自于《封神演義》一書,是描述洪水的水神的稱謂。在這本小說中,水伯擁有神奇的水靈力,能夠操縱水的力量。
水伯的繁體字為「水伯」,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字書記載,水字在古代的寫法為「氵」加上「水」,伯字在古代的寫法為「臣」加上「人」。所以古時候漢字「水伯」的寫法為「氵臣人水」。
1. 他是個水伯,能調動雨水,使莊稼豐收。
2. 她的畫作就像是從水伯手中誕生出來的,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水窪、水果、水滴、水深、水流、水利、水韻、水晶、水壺
水神、水神爺、水王
火伯、土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