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分之七。《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郭象 注:“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 宋 蘇轼 《範景仁墓志銘》:“以今賦入之數十七為經費,而儲其三以備水旱非常。”
“十七”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十七”是漢語中的基數詞,表示數字“17”,即十六加一所得的自然數。其構詞由表示整十的“十”與個位數“七”組合而成,符合漢語數詞的十進制表達規律。該詞常用于計數、排序或描述數量,如“十七歲”“第十七章”等。
二、構字與音韻分析
“十”為指事字,甲骨文像一根豎繩打結,象征“十”的完整單位;“七”為指事字,古文字形如切分符號,本義為“切分”,後借作數詞。兩字組合後,“十七”以“十”為基準單位疊加“七”,形成整零結構。
現代漢語讀作shí qī(注音:ㄕˊ ㄑㄧ),其中“七”在口語中常變調為陽平(如“十七個”讀作 shí qí gè),屬普通話的語流音變現象。
三、數學與文化屬性
17是第7個質數,位于16與18之間。在數學運算中具有不可分解性(除1與自身外無整數因子)。
四、權威文獻用例
“十七”釋義為“數字,十六加一後所得”,标注其語法功能為定語(如“十七人”)、序數詞前綴(如“第十七”)。
收錄“十七”在古籍中的使用,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年十七以上”指年齡界限,強調其表數量的核心功能。
參考來源:
(注:為符合原則,優先引用權威工具書,暫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來源可靠性。)
“十七”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具體如下:
諧音與象征意義
創作與流行文化
“十七”既有古籍中的比例概念,也是數學中的特殊素數,現代語境下衍生出網絡諧音和文化象征,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半截畢方比年不登避強擊惰虿鬈朝眷秤色尺寸翠駮販夫皁隸煩細鳳凰翹腐剿附納芙蓉帳格殺挂口貴誕谷口耕夫股災紅衣礮腄腄恚駡胡作非為鑒徹驚氣啃嚼刻意經營礦層魁名坤維淚暈棱層麗明碌架床祿田馬爵美勁兒民貴君輕鳴玉燕民間文學囊櫜唔哝篬筤乞遺麝父市分世位式仰水櫃讨說天空海闊調劑同牢通套圖畫紙無噍類響動顯軌遐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