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鑒徹”。猶洞照。用作敬詞。 唐 杜甫 《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别奉寄薛尚書頌德叙懷斐然之作三十韻》:“鑑徹勞懸鏡,荒蕪已荷鋤。”一本作“ 鑑澈 ”。
“鑒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鑒徹”指深刻洞察事物的本質,強調透過表象看到真相的能力。其中“鑒”本義為鏡子,引申為觀察、審察;“徹”意為透徹、徹底,組合後表示對事物本質的透徹理解。
唐代杜甫在《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别》中曾用此詞:“鑒徹勞懸鏡,荒蕪已荷鋤”,以“懸鏡”比喻明察秋毫的能力。
注: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或學術讨論中。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杜甫詩作原文(來源、4、6)。
鑒徹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其拆分部首是金和彳,鑒的意思是鏡子,彳表示行走的足迹。鑒徹的筆畫數是12畫。
鑒徹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它是一種修身養性的精神追求。鑒意味着認清事物的真相,徹則代表了深入思考和洞察。鑒徹的含義是指通過認真、深入地觀察和思考,發現事物本質,領悟道理,從而使自己的思想和品德得到提升。
在繁體字中,“鑒”和“徹”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均為鑒和徹。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異,但“鑒徹”一詞的基本形态沒有太大改變。
以下是幾個鑒徹的例句:
鑒徹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
與鑒徹意思相近的詞有:明察事理、洞察本質、透徹見解。
與鑒徹意思相反的詞有:淺嘗辄止、模棱兩可、目光短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