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土木堡的意思、土木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土木堡的解釋

地名。在今 河北 懷來縣 東。本名 統漠鎮 , 唐 初 高開道 所置,後沿誤為“土木”。 明 永樂 初置堡。 正統 十四年(公元1449年) 英宗 率軍與 瓦剌 作戰,被俘于此,堡毀。後 嘉靖 、 隆慶 間又曾重修。參見“ 土木之變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土木堡”一詞的含義及曆史背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信息,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詞義

土木堡是明代軍事堡壘名稱,位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東側,距離縣城約10公裡。其名稱源于唐代的“統漠鎮”,後因語言演變被誤傳為“土木”。

二、地理特征

  1. 規模結構:城堡呈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約1000米,城牆原為土築磚包結構,現存高度約6-7米。
  2. 戰略地位:位于居庸關至大同長城防線的内側,屬于明代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曆史事件——土木堡之變(1449年)

  1. 起因:瓦剌首領也先南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20萬大軍親征。
  2. 敗因:決策失誤(如頻繁變更行軍路線)、指揮混亂、後勤不足,導緻明軍在土木堡遭瓦剌突襲。
  3. 結果:明軍傷亡過半,英宗被俘,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此事件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四、後續影響

戰後,明朝調整邊防策略,重修土木堡并加強北方防禦。同時,于謙等大臣擁立景泰帝,穩定政局。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事件經過或地理考證,可參考《明史》或地方志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土木堡

土木堡是一個漢字詞彙,由三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土”、“木”、“堡”,分别代表着土地、木材和堡壘。共有16個筆畫,其中“土”為3畫,”木“為4畫,”堡“為9畫。

來源和繁體

《土木堡》一詞來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其中一個章節名為《寶玉初試雲雨情 至樂如春夢秦淮娃》,在其中有一句描寫道:“土木堡立在街南,路西曾是榮府花園。”這個詞由作者曹雪芹創造,用來描繪一個堡壘建築,寓意着堅實和安全。

在繁體字中,土木堡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唯一的區别是書寫風格上略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土字的古代寫法是使用上下結構,上方是一橫線,下方是兩點表示土地的寓意。木字的古代寫法是一個上面有橫線,下方為一豎木字旁,表示樹木的形狀。堡字的古代寫法是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圍牆的形狀,右邊是堡壘的形狀。

例句

1. 這座土木堡是我們保護邊境安全的重要屏障。 2. 他們在荒野中建起了一個堅固的土木堡,以防備野獸的襲擊。 3. 他們修築了一條土木堡防線,保護了整個村莊的安全。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土地、木材、堡壘、堡壘戰、圍堡、石堡

近義詞:土城、地堡、矮堡、土台

反義詞:水城、綠樹、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