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颓丧的人。 宋 梅尧臣 《唐寺丞知南雄州》诗:“踏歌闻旧俗,信鬼有頽氓。”
“颓氓”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全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指颓丧、消沉的人,形容精神萎靡或情绪低落的群体。拼音为tuí méng,其中“颓”表衰败、消沉,“氓”指百姓或民众。
二、词语构成 • 颓(tuí):本义为崩塌(如“颓垣”),引申为意志消沉(如“颓废”“颓唐”)。 • 氓(méng):古时多指外来百姓,如《诗经》中“氓之蚩蚩”。
三、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宋代梅尧臣《唐寺丞知南雄州》诗:“踏歌闻旧俗,信鬼有頽氓。”,描述南雄州(今广东)地区信鬼神的风俗导致民众精神萎靡。
四、用法特点 属于书面色彩浓厚的古语词,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分析场景。近义词可考虑“颓民”“颓众”,反义词则如“振民”“奋众”等。
知识扩展:该词反映了古代文人观察社会现象时的批判视角,梅尧臣通过“颓氓”一词既描摹了民俗,也隐含对迷信导致民众精神颓废的批评。
《颓氓》是指一个道德败坏、行为放荡、品行不端的人。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守法纪、堕落自由、颓废品性的人。
《颓氓》的部首是「風」(风),笔画数为13画。
《颓氓》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马显传》。后来这个词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描述那些行为不端、思想堕落的人的代称。
繁体字为「頹氓」。
古时候,《颓氓》的写法略有不同,采用了「䳎」(颠倒)作为一个简化的形式代表该字的「风」部,同时保留原字的「糸」(丝)部,写作「䳎氓」。
1. 他虽然有一副好皮囊,但内在却是个颓氓。
2. 这些颓氓们常常聚集在一起犯罪。
颓废、颓靡、颓败
败类、渣滓、无赖
正直、正派、端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