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見義勇為 ”。
以下是成語“見義敢為”的詳細解釋:
指看到符合道義的事情時,敢于主動行動并承擔責任,強調不懼困難的勇氣和擔當精神。
核心特質
突出“勇敢”與“責任感”,表現為面對不公或不道德行為時果斷采取行動。例如路見不平挺身而出,或在危急時刻保護他人。
曆史淵源
出自宋代曾鞏《太子賓客緻仕陳公神道碑銘》:“為吏明悟敏捷,見義敢為,不少屈以求合。”明代《明史·伍骥傳》也有用例:“莊重寡言笑,見義敢為。”
與“見義勇為”的關系
兩者含義相近,均指為正義行動。區别在于“敢”更強調主觀能動性,“勇”側重無畏精神。現代常用“見義勇為”,但“見義敢為”在古籍中出現更早。
(注:“爲”是“為”的繁體寫法,二者為同一成語的不同書寫形式。)
見義敢為是指在面對正義和公正的事情時,能夠義無反顧地積極行動起來,勇于承擔責任的品質。它是一種對于社會責任和道義的高度負責的表現,說明一個人能夠正确認識事情的真實性質,并且勇于采取行動。
見義敢為的組成部分為“見”、“義”、“敢”和“為”。
其中,“見”的部首為“見”字部,筆畫數為4。
“義”的部首為“亅”字部,筆畫數為3。
“敢”的部首為“攴”字部,筆畫數為9。
“為”的部首為“丶”字部,筆畫數為4。
見義敢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它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義道德觀念,強調個體應當對正義事物勇于負責。
在繁體字中,見義敢為的寫法為“見義敢為”。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見義敢為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根據目前的研究,見義敢為的古體字形與現代漢字相差不大,因此不能确定古時候漢字寫法的具體情況。
1. 他見義敢為,在意識到不公正的行為時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維護了正義。
2. 這位消防員見義敢為,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救出被困的人們。
見義行為、見義勇為、見義勇為者、見義勇為事迹
見義勇為、行俠仗義、義無反顧、肝膽相照
見歹不救、無動于衷、漠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