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将穷困之情上达。《管子·入国》:“凡国都皆有通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絶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此之谓通穷。”
“通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将穷困、贫困的情况向上传达或报告。该词由“通”(传达、通达)和“穷”(贫困、困窘)组成,强调对底层疾苦的反馈机制。
历史出处与政策背景
最早见于《管子·入国》,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在国都设立专职官员,负责上报无居所的贫困夫妇、缺粮的流浪者等情况。若地方隐瞒不报,将受处罚。
古代实施方式
根据记载,“通穷”政策要求乡党(基层社区)主动上报贫困者,政府通过赏罚制度确保执行,体现了早期社会保障理念。
文学引用
该词在诗词中常被引申为“洞察困厄”或“通达命运”,如唐代武元衡诗句“守道识通穷,达命齐荣辱”,宋代陈普“感通穷有气,润泽周流形”等。
现代关联
有观点认为,古代“通穷”政策与当代扶贫、福利院、救助站等社会救助措施存在历史延续性,均旨在解决贫困问题。
“通穷”既是一个反映古代社会治理的术语,也在文学中衍生出哲理含义。其核心是通过制度与人文关怀缓解贫困,这一理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通穷是个汉字词,由两个部分组成:通和穷。
通的部首是辶,它表示与行动、路程有关。通的总笔画数为6。
穷的部首是穴,它表示与洞穴、空间有关。穷的总笔画数为7。
通穷的意思是“贫穷、困苦”。它来源于古代文字,形声字义,表示身处经济困境。
通穷的繁体字为「通窮」。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通穷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然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字的形状和结构上,并未改变词的基本含义。
1. 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却依然过着通穷的生活。
2.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大家都很通穷。
通达、通知、穷困、穷人、通行。
贫困、贫穷、困苦、贫乏。
富裕、富有、富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