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琢磨難以猜透的問題。《紅樓夢》第九二回:“你們參禪參翻了,又叫我們跟着打悶葫蘆了。”
“打悶葫蘆”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琢磨難以猜透的問題,或猜測令人費解的事情。常用來形容因信息不透明而陷入困惑、反複揣測的狀态。
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仙姑)恐洩漏天機,便掩了卷冊,笑向寶玉道:‘且隨我去遊玩奇景,何必在此打悶葫蘆。’”
“悶葫蘆”單獨使用時,強調事物本身的隱晦性(如謎題、啞謎),而“打悶葫蘆”更突出主動猜測的行為。
詞語解釋:
《打悶葫蘆》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不愛說話或者沉默寡言。這個詞的意思源自中國傳統的打擊樂器——葫蘆,而“悶”則表示“不出聲音”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打(手)+ 悶(門)+ 葫(艹,匚)+蘆(艹,木)。
詞語來源:
《打悶葫蘆》一詞源于明代文學作品《西遊記》,其中被描述為一種特殊的打擊樂器。樂師隻需輕輕敲擊,無需用力,便可發出響亮的聲音。
繁體字:
打悶葫蘆(注:繁體字“悶”是悶的另一種寫法,“蘆”用于表示葫蘆)。
古時候漢字寫法:
打 悶 葫 葛。
例句:
1. 他是個打悶葫蘆的人,不愛說話。
2. 她的性格很耐人尋味,總是打悶葫蘆。
組詞:
鬧騰、愛說話、健談。
近義詞:
沉默寡言、一言不發、一聲不吭。
反義詞:
健談、口若懸河、能言善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