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捕鱼的用具。 唐 殷文圭 《江南秋日》诗:“青笠渔儿筒钓没,蒨衣菱女画橈轻。”
筒钓(tǒng diào)是一种传统的钓鱼方法,指使用竹筒、塑料筒等中空容器作为浮漂或收纳工具的垂钓方式。其核心特点是将钓线缠绕或固定于筒状物上,通过筒体的浮力控制钓组位置,常用于近岸或溪流环境捕捞中小型鱼类。以下是详细释义:
工具构成
筒钓器具由筒体、主线、鱼钩及饵料组成。筒体通常选用轻质材料(如竹筒、PVC管),长度约20-30厘米,直径5-10厘米,内部缠绕钓线;钓线末端连接鱼钩,以活饵或假饵诱鱼。
来源:《中国渔业工具图解》(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
工作原理
筒体漂浮于水面,钓线垂直悬垂于水中。鱼类咬钩后拖动钓线,筒体随之倾斜或下沉,提示渔获。收线时可直接转动筒体回收钓线,无需鱼竿辅助。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传统渔法技术手册》
适用环境
多见于溪流、池塘、近海礁石区等浅水区域,目标鱼种包括鲫鱼、罗非鱼、小型海鱼等。因操作简便且成本低,在民间休闲渔业中沿用至今。
来源: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休闲渔业技术指南》
技术优势
来源:中国渔业协会官网(www.china-cfa.org)传统渔具专栏
筒钓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简钓法”,明清时期江南渔民广泛使用竹筒作浮漂。现代衍生出环保型塑料筒钓具,部分区域仍保留竹筒制作工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浙江舟山“海岛筒钓技艺”)。
来源:《中国渔具图鉴》(科学出版社,2020年)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料
区别于手竿钓、海竿钓等主动操控钓具的方式,筒钓属于被动式钓法(类似延绳钓),依赖鱼类主动吞饵触发信号,更适用于夜间或无人值守的捕捞场景。
来源: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具分类国家标准》(GB/T 5147-2019)
“筒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多个文献资料中综合解读:
1. 基本定义
筒钓指一种传统的捕鱼用具,主要用于捕捉鱼类。其名称可能来源于工具的结构特征(如竹筒与钓具的组合)或操作方式。
2. 结构与用法推测
从词义拆分来看,“筒”可能指竹筒等容器,“钓”则关联钓鱼行为。结合唐代诗人殷文圭《江南秋日》中“青笠渔儿筒钓没”的描述,可推测其用法可能是将钓具与筒状物结合,通过诱捕或固定装置捕鱼。
3. 历史与文化例证
该词汇至少在唐代已出现,如诗句“青笠渔儿筒钓没,蒨衣菱女画橈轻”生动描绘了江南渔民用筒钓捕鱼的生活场景,说明其曾是古代常见的渔具之一。
其他说明
需注意,个别资料(如)将“筒钓”解释为成语,引申为“用巧妙方法达成目的”,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与原意存在偏差,建议以捕鱼用具的释义为主。
哀壮匾对标准镜头宾席蚕绵策檄昌辉敞网嗔怒刀耕火耨稻蟹大有迳庭低唱浅斟荻苗独立自由奖章反锁发议高翅帽公位过破五鸿臣怀迟黄粱梦奸吏锦团花簇句稽郡斋读书志伉暴连陌辽缓立员龙凤团媚娇门户册明慎明庭披枷戴锁扑褫莆田市孅啬青龙寺请业任可三梦三咽骚瑟山塍赏新神祠圣人之徒书典宿世台谏贴麻鲜繁贤妇小菜一碟晓晦缬花新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