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節的意思、秃節的詳細解釋
秃節的解釋
謂使臣所持的節頭旄毛脫落。形容出使異國時間之長。《後漢書·張衡傳》:“ 貫高 以端辭顯義, 蘇武 以秃節效貞。” 唐 杜甫 《鄭驸馬池台同飲》詩:“燃臍 郿塢 敗,秃節 漢 臣回。”
詞語分解
- 秃的解釋 秃 ū 人無頭發,山無樹木,樹木無枝葉:秃子。秃頭。秃頂。 鳥羽毛脫落,物體失去尖端:秃鹫。秃筆。秃針。 表示不圓滿、不周全:文章的開頭寫得有點秃。 尖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秃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節杖(符節)頂端的旄毛因長期使用而脫落,形容出使異國的時間非常漫長。
- “節”的構成:古代符節多以竹、木制成,頂端裝飾牦牛尾或羽毛(旄),是使臣身份的象征。
- “秃”的引申:旄毛脫落的狀态,暗指出使時間久遠,曆經風霜。
2.出處與典故
- 出自《後漢書·張衡傳》:“貫高以端辭顯義,蘇武以秃節效貞”。
- 唐代杜甫《鄭驸馬池台同飲》詩:“燃臍郿塢敗,秃節漢臣回”。
兩處均以“秃節”形容蘇武等使臣堅守氣節、曆經磨難的形象。
3.引申意義
- 象征氣節:通過旄毛脫落的狀态,強調使臣在困境中仍保持忠誠與堅貞。
- 時間意象:間接表達漫長歲月或艱苦曆程,如“漢臣回”暗指蘇武被扣留匈奴19年的經曆。
4.現代使用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詩詞賞析中,用于贊頌堅韌不拔的精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及杜甫詩作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秃節
秃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秃”和“節”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秃”是由“禾”(谷字底部)和“兔”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7;
“節”是由“木”(木字底部)和“礻”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8。
來源
“秃節”的來源,最早見于《字林嘉錄》一書,該書是明代清澗人陸宅初刊的一部字書,記載了當時已知的字形和字義。
繁體
繁體字“秃節”的寫法為「禿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對于“秃節”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為「鬌節」。
例句
1. 她的頭發稀疏,已經有些秃節了。
2. 這塊樹幹上的秃節形狀獨特。
組詞
秃子、秃頂、節日、節約、節制。
近義詞
光秃秃、光禿禿、光頭。
反義詞
濃密、豐盈、茂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