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告。《新唐书·德王裕传》:“帝迁 洛 ,它日谓 蒋玄暉 曰:‘ 德王 ,朕爱子, 全忠 奈何欲杀之?’…… 玄暉 即擿语 全忠 , 全忠 恚。”《新唐书·裴行俭传》:“ 高宗 将立 武昭仪 , 行俭 以为国家忧从此始,与 长孙无忌 、 禇遂良 祕议。大理 袁公瑜 擿语昭仪母,左除 西州 都督府长史。”
“擿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可能属于生僻或古汉语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单字解析
组合推测
若按“擿”的“揭露”义,则“擿语”可能指揭露性的言论;若按“摘取”义,或指摘录的话语。但因缺乏明确文献用例,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可能误写
需确认是否为“谪语”(责备的话)、“謺语”(古语,指誓言)或“讁语”等词的笔误。建议核实原词写法或提供更多语境。
若您有具体出处或上下文,可进一步补充以便精准解答。
《擿语》是一个汉字词语,音读为“zhí yǔ”,意为犀利而尖刻的言辞或言语。这是一种直接且有力的言辞,通常用于形容言辞或言语具有刺激、刺破或讽刺的效果。
《擿语》的拆分部首是“扌”(手部)和“言”(言语),表示与手和言语相关。它总共由12个笔画组成。
《擿语》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王莽传》中,用以形容王莽的谈论方式锐利而且尖刻。从那时起,这个词开始被用来形容言辞或言语具有尖刻或讽刺的特点。
《擿语》的繁体字为「擿語」。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就《擿语》而言,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扌”和“言”的构造。
1. 他以冷酷的擿语讽刺了那位自大的政治家。
2. 她的擿语毫不客气地揭露了他的虚伪。
3. 这位演讲者用擿语点燃了观众的激情。
组词:拆字、言辞激烈、尖锐批评
近义词:尖刻的话、讥讽的言辞、尖锐的批评
反义词:温和的语言、和善的谈话、温暖的称赞
爱人儿哀咽惨怆敞怳嘲慢尘凡赤闲白闲触损大块朵颐道上打醉眼子典选斗茗法水发问汾脽改邪归正贾马服郑皇明画媵家降憍泄进拟谨始勌游絶徼两世为人六一老李膺杯旅泊麻犯马前卒马祖没弹剥沐濯眤洽欧阳询嫔御潜游七大洲轻乔轻僞亲迹啓土缺丧麴糵如夫人衰耗算命先生泰山绨椠同德协力推亡固存王佐微情屼嵂小奴谢功曹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