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立文字的意思、不立文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立文字的解釋

佛教禅宗主頓悟,以心傳心,不涉文字語言,謂之不立文字。《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 世尊 曰:吾有正6*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别傳,付囑 摩訶迦葉 。”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八佾篇五》:“餘以 管氏 言之,其遺書具在,其行事亦班然可考。既非如 霍光 、 寇準 之不學無術,又非如 釋氏 之不立文字,瞎著去參。”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立文字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不立文字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固定表述,其核心含義指不依賴書面文字來傳達或領悟真谛,強調通過直觀體驗、心性覺悟等非語言方式獲得智慧。該詞源于佛教禅宗思想,現延伸至哲學、藝術等領域。具體解析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字面本義

    “立”指建立、依賴,“文字”指書面記錄。整體意為不依靠文字記錄或書面教條。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第1卷“不立文字”詞條。

  2. 佛教淵源

    禅宗主張“教外别傳,直指人心”,認為最高真理(如佛性)無法通過文字完全傳遞,需以心印心。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釋“不立文字”為“禅門之标幟”,強調頓悟超越經典研讀。

    典籍依據:《六祖壇經》載惠能“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是其思想源頭。

  3. 引申用法

    泛指超越語言局限的領悟方式,如藝術創作中的“意在筆先”、哲學中的“得意忘言”。

    來源:《中國哲學大辭典》(人民出版社,2010)指出其與道家“言不盡意”觀的融合。


二、權威文獻佐證

  1. 禅宗經典

    《五燈會元·卷一》載佛陀“拈花示衆”,迦葉“破顔微笑”,公案被視為“不立文字”的實踐典範。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五燈會元》(1984)。

  2. 學術研究

    學者葛兆光在《中國禅思想史》中分析,禅宗因反對教條化經學而提出“不立文字”,實為對語言局限性的反思。

    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頁。


三、現代應用場景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基于真實出版物,部分需館藏或數據庫獲取):

  1. 《六祖壇經》敦煌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需登錄訪問)
  2. 《五燈會元》電子版: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付費訂閱)
  3.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公益站點,收錄權威釋義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過專業學術平台(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不立文字”是佛教禅宗的核心主張之一,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闡釋:

1.基本定義

“不立文字”指禅宗主張通過心性頓悟而非依賴經典文字來傳法,強調師徒間以心傳心的契合,而非拘泥于語言或經卷。這一概念出自禅宗十六字方針:“教外别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2.起源與經典依據

3.核心含義

4.傳承方式

禅宗通過公案、機鋒等非邏輯手段啟發悟性。例如“拈花微笑”典故中,釋迦牟尼以沉默示法,迦葉破顔微笑即達默契。

5.常見誤解與澄清

“不立文字”本質是禅宗對語言局限性的反思,倡導以直觀體悟超越概念束縛。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公案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五燈會元》《壇經》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骜悍阿武子牓道不自聊查夜傳國寶代雁倒倉蹈規循矩倒峽瀉河的笃班跌成東園溫明斷羽絶鱗蹲龍富子鈎落和鳴衡陽雁斷紅撲撲畫礎畫缯花枝招飐火炙鑒人汲汲孜孜救乏跼蹜羸敗淩遽録問錨爪蓦生牛皮匠俳說旁觀者清匹敵牆面騎傳切根蟲汽鍋欽嘉犬吠之盜染潔饒餘人洋颯灑上不正,下參差申奬沈懿世祿衰廢殊心四楞太乙舟螳輪頽散危證沃塉享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