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對諸侯考績,無功者即予削黜。一削地,二削爵,三削而地盡,合稱三削。見 漢 班固 《白6*虎通·考黜》。 漢 王符 《潛夫論·三式》:“必有功於民,乃得保位,故有考績、黜刺、九錫、三削之義。”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削漢語 快速查詢。
“三削”是一個源自古代政治制度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諸侯考績制度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天子對諸侯進行三次等級削罰的制度:
二、曆史背景
該制度體現了周代“分封-考績”體系,強調諸侯需通過治理功績保位。漢代王符《潛夫論·三式》記載:“必有功於民,乃得保位,故有考績、黜刺、九錫、三削之義”,說明其作為維護中央集權的手段。
三、使用範疇
四、文獻出處
明确記載于兩部漢代典籍:
注:部分網絡釋義中提到的“時間短暫”引申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解讀。
《三削》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對某種情況或情緒的表達。它的意思是指被削弱或削減至隻剩下三分之一。
《三削》這個字由“刂”和“攵”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刂”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刀削;“攵”則是一個常用的偏旁部首,表示打擊、攻擊等。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畫。
《三削》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和古代文學作品中。它通常用于描述某種物體、力量或情緒被削弱、減少至隻剩下三分之一的狀态。
《三削》的繁體字為「三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那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我們依然可以使用現代漢字的形式來表示古代漢字的寫法。
1. 他經曆了一場嚴重的疾病,身體被折磨得隻剩下了三削的狀态。
2. 這場戰争使得敵方軍隊的實力被三削。
三削者、三削與其、削弱、削減等。
削減、削弱、減少、減損等。
增加、加強、擴大、增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