怗怗竦竦的意思、怗怗竦竦的詳細解釋
怗怗竦竦的解釋
恭敬肅靜貌。 唐 元稹 《獻荥陽公》詩序:“由我而下,聯為五言以美之。諸生怗怗竦竦,各盡詞以獻公。”
詞語分解
- 怗怗的解釋 .安靜貌;馴服貌。 唐 元稹 《高荷》詩:“不學着水荃,一生長怗怗。”《新唐書·劉文靜傳》:“ 唐公 名載圖讖,聞天下,尚可怗怗以待禍哉?” 宋 梅堯臣 《韓子華江南安撫》詩:“千裡宣德澤,煦如春
- 竦竦的解釋 .高聳貌。 南朝 宋 鮑照 《紹古辭》:“瑟瑟涼海風,竦竦寒山木。” 唐 韓愈 《答張徹》詩:“緣雲竹竦竦,失路麻冥冥。”.聳動貌;顫抖貌。 宋 梅堯臣 《送郭功甫還青山》詩:“來何遲遲去何勇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成語“怗怗竦竦”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發音:tiē tiē sǒng sǒng()
- 含義:形容人因膽怯或緊張而舉止畏縮、顫抖不安的狀态,多用于描述面對陌生環境、重要場合或困難時的表現。例如:“他在台上發言時顯得怗怗竦竦,聲音微弱。”
二、詞義分解
- 怗怗:原指安靜、馴服的樣子(《康熙字典》注音“他協切”,含順從之意),後引申為因膽怯而畏縮。
- 竦竦:形容身體因緊張或恐懼而顫抖、動作不穩的狀态。
三、使用場景
- 典型語境:描述公開演講時的局促、應對突發事件的慌亂,或面對權威人物的拘謹。例如:“新員工初次彙報時怗怗竦竦,不敢直視領導。”
四、補充說明
- 古今差異:現代使用中更側重“不安”而非古義的“安靜”,需結合語境理解。
- 生僻程度: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少見,建議查閱《漢語成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确認具體用例。
如需進一步分析語源或例句,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語言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怗怗竦竦:意思、部首和筆畫、來源
《怗怗竦竦》是一個詞語,用于形容人或物驚恐、惴惴不安的樣子。這個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怗怗”和“竦竦”,每個部分都有相應的部首和筆畫。
• “怗”是由“心”作為部首,總共有6個筆畫。
• “竦”是由“立”作為部首,總共有8個筆畫。
《怗怗竦竦》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以描述人或物因為恐懼而顫抖、戰栗的樣子。
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怗怗竦竦》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稍有不同:
• “怗”在繁體中寫作“怵”。
• “竦”在繁體中寫作“竦”。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這個詞語的寫法并無明顯變化。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怗怗竦竦》這個詞語的例句:
• 他心中暗淡的希望使他怗怗竦竦。
• 在巨大的聲響中,人們怗怗竦竦地逃離現場。
• 她面對惡劣的天氣,怗怗竦竦地繼續前行。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由于《怗怗竦竦》這個詞語較為獨特,沒有明确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