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螎明”。融通明徹。 宋 蘇轼 《初别子由》詩:“我少知 子由 ,天資和而清。好學老益堅,表裡漸融明。” 宋 蘇轍 《張公生日》詩:“表裡一螎明,萬物不能留。” 元 白珽 《湛淵靜語》卷一:“瑩然鏡浄無纖翳,一性融明萬理俱。”
“融明”是一個中文詞彙,具有文學色彩,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基本含義
“融明”意為融通明徹,形容事物或心性融合而通明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
引申含義
在哲學或修身語境中,可表示心性通達、内外澄澈的境界,例如元代白珽用“一性融明萬理俱”形容人性與天理合一的狀态。
古典文學
現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智慧通透或事物和諧交融的狀态,如“志誠煉性合融明”。
適合描述哲學思辨、人物品性、自然景象的和諧通透,如詩詞創作、文學評論等。需注意其古典色彩,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查看具體古籍例句或權威詞典解釋,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字典網。
融明(róng míng)是一個漢字詞彙,由“融”和“明”兩個字組成。
“融”字的部首是蟲字旁,總共有11個筆畫;“明”字的部首是日字旁,總共有8個筆畫。
“融明”這個詞來自于《左傳·襄公二十年》:“如其儉行以融明。”指的是通過節儉的行為來體現出明智的智慧。
在繁體字中,“融明”用“融”和“明”兩個相同的字組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沒有明确規定“融明”這個詞的拼寫方法。但一般按照字義和部首來進行組合,如蟲旁和日旁的組合。
他的言行舉止融明,令人佩服。
融洽(róng qià):和睦、和諧;融化(róng huà):溶解、熔化。
明智、聰明、機智。
愚蠢、愚笨、糊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