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出仕與退隱。《文選·謝朓<觀朝雨>詩》:“動息無兼遂,歧路多徘徊。” 李善 注:“動息猶出處。” 唐 王勃 《秋日宴季處士宅序》:“雖語默非一,物我不同,而逍遙皆得性之場,動息匪自然之地。”
(2).活動與休息。《隋書·天文志上》:“生靈因之動息,寒暑由其遞代。”
(3).引申為人的動止起居。 唐 盧照鄰 《樂府雜詩序》:“動息無格於溫仁,颠沛安由乎正義。” 宋 葉適 《夫人王氏墓志銘》:“欲常候母動息,婦姑同一室處,嬉遨諧劇,不用常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夜叉國》:“自此雌每守 徐 ,動息不相離。”
(4).猶動靜。情況,消息。《新五代史·唐臣傳·安重誨》:“宦者 安希倫 ,坐與 重誨 交私,常與 重誨 陰伺宮中動息,事發棄市。”《宋史·韓世忠傳》:“ 良臣 至 金 軍中, 金 人問王師動息,具以所見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金川之戰》:“ 張公 為其所愚,倚為心腹,反為賊之耳目,軍中動息,賊悉先知,早為備之。”
"動息"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三個釋義:
一、指活動與休止 《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活動與休息",常見于古代詩文表述生命狀态。如唐代王勃《秋日宴洛陽序》"蘭交動息,契南北以何難"中,用動靜交替暗喻人生際遇。此義項強調動靜相濟的生命哲學,常見于道家文獻。
二、表示消息或動态 《古代漢語詞典》收錄其"動靜、消息"的引申義,如《宋史·李綱傳》"綱刺臂血上疏,言監國動靜",此處"動息"特指政治動向。該用法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用于描述軍政要聞。
三、指代呼吸活動 《辭源》載有"呼吸"的特殊義項,《梁書·止足傳》"閉目動息"即用此意。此義項源自中醫典籍,将人體呼吸系統視為"動息之樞",多見于《黃帝内經》等醫學文獻。
參考文獻:
“動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人在仕途中的進退選擇,常與個人志向或境遇相關。例如:
表示行為動靜的交替,常見于自然與人類生活的描述。例如:
涵蓋日常行為與生活細節,強調整體狀态。例如:
多用于傳遞事件動态或情報。例如:
總結特點: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篇章進一步體會其用法差異。
愛如己出拜署本兵不良才不識時務岔出扠腰凸肚沉湎赤黑遲違觸器耽惑點集敵雠豆科遁荒返我初服芬芳撫标高姿态宮神貫隼過聲黑晻晻橫痃河平歡愉椒寝屆路祭哜籍馬祭社饑食糾案扛幫寬焦薄脆琨夷鐳療器梁實秋泷漉妙品妙語驚人前轍竊竊诩诩清平樂容長柔利上限疏惶水煙師孰悉頭牟晚節香蔚為大觀圍岩問途無舊無新五生蝦蛦洩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