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習見。《南史·恩倖傳論》:“探求恩色,習覩威顔。”《舊唐書·孝友傳·趙弘智》:“朕頗耽墳籍,至於《孝經》,偏所習覩。”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奇兵不可再》:“猴見髡跣橫行,不類所習覩,疑為異獸将噬之,争燃火發砲,倭大駭狂奔。”
“習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習覩”由“習”(熟悉、習慣)和“覩”(觀察、察看)組成,本義為“習見”,即常見或熟悉的事物。引申義指言行莊重恭敬,形容人熟悉禮儀規矩,舉止得體,尤其在正式場合表現出的儀态。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
多用于褒獎他人:
關聯詞彙包括“熟視無覩”“先覩為快”等,均含“覩”字,側重觀察與認知層面。
注:現代漢語中“習覩”使用較少,更多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拼音為xí dǔ,結構為獨體字“習”與左右結構“覩”組合。
習覩(xí xún)是一個漢字詞,拆分為“丿”、“艹”和“目”三個部首,共有9個筆畫。它是由繁體字“習薰”演變而來。
習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在古時候,它的寫法有所不同,用繁體字寫作“習薰”,其中的部首分别是“羽”和“艹”,由8個筆畫構成。
以下是習覩在句子中的運用示例:
習覩的相關詞彙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