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潼函的意思、潼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潼函的解釋

潼關 和 函谷關 的并稱。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将軍大都督同州刺史尒綿永神道碑》:“西自 潼 函 ,東綿 鞏 洛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潼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合成詞,由“潼關”與“函谷關”兩個地名組合而成。該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特指中國陝西、河南交界處的兩座著名關隘。潼關位于今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南依秦嶺,北臨黃河,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函谷關則位于今河南省靈寶市北,東起崤山,西至潼津,因“深險如函”得名。

從構詞法分析,“潼”源于古漢語“沖”,意為水流沖擊形成的險要地形;“函”本指匣子,引申為封閉、險隘之意。兩字組合後,專指潼關與函谷關共同構成的軍事屏障,如《資治通鑒》記載:“潼函之固,實為天下之樞”。在文學作品中,杜甫《北征》有“潼函百萬師,往者散何卒”之句,印證其戰略地位。

該詞彙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潼關和函谷關的合稱”,《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則強調其作為“關中四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原通往西北的關鍵通道。現代地理學研究顯示,潼函地區平均海拔約500米,兩關相距約150公裡,形成天然的防禦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潼函”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歸納如下:

基本解釋

潼函是潼關和函谷關的并稱,兩者均為中國古代重要關隘,位于今陝西省境内。這一名稱最早見于北周文學家庾信的碑文:“西自潼函,東綿鞏洛”(、)。

地理背景

曆史與文學意義

潼函二關在曆史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常被并稱以代指關中地區的險要地形。例如,庾信在碑文中用“潼函”與“鞏洛”(河南鞏義、洛陽)并列,描述地理範圍的廣闊(、)。

其他說法

部分資料提到“潼函”可引申為“傳遞消息”的比喻,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個别釋義()。建議以地理并稱的釋義為主。

發音與結構

如需進一步了解潼關與函谷關的具體曆史事件或軍事作用,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地理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馬抱琵琶才藻操烈赤節重合從臾大畜當午蜑娘登途抵多少頂類抵蹋地坐敦煌五龍亸委凡調紛紛擾擾峰穎鳳質棼亂咕呶郭郛古生代鴻羅黃涔煌焜華西畫學渾水摸魚忽遺嬌蟬積弛鏡屏盡可能機筵絶潢巨孽郡主老女歸宗螺蛳旋魔合羅濃抹皮夾子貧稚沙麓賞首私話跳牆蓦圈聽不懂團頭聚面鷋鸠佗時無量無為自成象眼兒鹹土霄鴻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