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表達誠意。《晉書·張駿傳》:“寡君所以遣下臣冒險通誠,不遠萬裡者,以陛下義聲遠播,必能愍寡君勤王之志。”
(2).猶通陳。《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一直走進殿來,将黃紙狀在燭火上點着火,燒在神前爐内了。照舊通誠拜禱已畢。”《紅樓夢》第六九回:“於是天地前燒香禮拜,自己通誠禱告説:‘我或有病,隻求 尤氏 妹子身體大愈。’”《吳歌甲集·秋天明月桂花香》:“奴是暗暗通誠來祝告,保佑才郎得安康。”
通誠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通”與“誠”的原始義項綜合理解:
傳達誠意
“通”指傳遞、溝通,“誠”指真誠的心意。合指通過言行或儀式向神明、祖先或他人表達内心的虔敬與誠意。
例:祭祀時焚香禱告,以通誠于天地。
心意相通
引申指雙方在精神或情感上達成深度共鳴,彼此真誠相待,毫無隔閡。
例:知己相交,貴在通誠。
該詞多見于古代祭祀、占卜等儀式文獻,強調通過特定儀式(如祝禱、焚香)實現人與神明的精神溝通。例如清代《儒林外史》第四回提及:“衆位親戚簇擁着兩位舅爺,一乘轎子擡進祠堂,通誠獻馔。”此處“通誠”即指向祖先神靈表達敬意的儀式行為。
釋義綜合參考以下典籍:
現代使用提示:當代語境中,“通誠”已被“表達誠意”“虔誠溝通”等短語替代,僅存于研究古籍或特定文化表述中。
“通誠”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通過言行傳遞真誠心意,強調言行一緻、真實可信。例如:
指在祭祀、祈禱時向神明傳達心願,常見于古籍: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如宗教儀式)。需注意其與“通陳”一詞的關聯,二者在祈禱場景中常互通。
謗诮扁圓禀帖長侍車龍齒族丑誕戴盆大質棟號多股谔谔以昌洱海放置風虹風紋搆怨鼓腕還會海若懷真蹇鈍奸色兼疑進恩九典考稽姱修賴是了然于心勒竹力辨林樊琳球亂作胡為洛尾律管馬蓼毛孩甯封纖繩瓊函七色闆屈辨掃地無遺森張贍用升名瘦缺縮然焘覆推斥頑福玩忽玩華彎膝無為自化小挺謝家兄弟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