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惕慄。 前蜀 杜光庭 《敕醮諸名山大川詞》:“邇者軍國事繁,幹戈歲用,未遑周普,常抱惕兢。”
惕兢是由“惕”與“兢”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高度警覺與謹慎自持的心理狀态。從漢語構詞法分析:
分字解析
整體釋義
該詞屬于古漢語中的同義複用結構,二字疊加強化謹慎心理,常見于形容居安思危的态度。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中“惕兢夙夜”即體現執政者勤勉戒懼之态(來源:《辭源》第三版)。
出處引證
最早可追溯至《詩經》時代,後經《尚書》《左傳》等典籍沿用,形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的經典語用範式(來源:《中國古典文學大系》)。
用法特征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政論文章、曆史評述等語境,如“主政者當存惕兢之心”表達對權力運用的審慎(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惕兢”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拼音為tì jīng(注音:ㄊㄧˋ ㄐㄧㄥ),意為小心謹慎、戒懼警惕,常形容人做事時高度警覺、生怕出錯的狀态。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在重要場合或關鍵決策時的态度,例如:
文獻例證
前蜀杜光庭在《敕醮諸名山大川詞》中寫道:“邇者軍國事繁,幹戈歲用,未遑周普,常抱惕兢。” 此處“惕兢”指因國事繁忙而心懷戒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案衛百川白天寶利不解衣産兒叱怪雛鬟膽娘調沃頓遞司發緘分離光溜溜鬼婆婆閨繡畫化學肥料嚼蠟攪擾膠瑟解決進道若蜷京塵井底墜銀瓶九梁朝冠蠲烝居常坑壍空翻塊子連串淩煙閣龍眉亂黩絡驿不絕明灼灼末科跑馬占圈憑重黥配人魚膏埽除折麻伸鈎升獻釋道私負癱瘓逃禅天畔貼貼蹄鐵同例外愚内智畏威懷德文婪武嬉相持銜玉諧句西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