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ebullioscopic equation
【化】 boiling point elevation; boiling point rising
elevation of boiling point
formula
【計】 formula; transition formula entry
【化】 equation
【醫】 F.; formula
沸點升高(Boiling Point Elevation)是稀溶液依數性的一種表現,指溶液中溶質的存在導緻其沸點高于純溶劑沸點的現象。該現象遵循沸點升高公式:
公式表達
沸點升高量(ΔTb)與溶液的質量摩爾濃度(m)成正比,比例系數為沸點升高常數(Kb):
$$ ΔT_b = K_b cdot m $$
其中:
沸點升高(Boiling Point Elevation)
非揮發性溶質加入溶劑後,溶液沸點高于純溶劑沸點的現象。原理是溶質粒子占據溶液表面,降低溶劑蒸氣壓,需更高溫度才能達到外界壓力(1 atm)下的沸騰狀态 。
沸點升高常數(Ebullioscopic Constant, Kb)
溶劑的特有物理常數,表示1 mol溶質溶于1 kg溶劑時引起的沸點升高值。例如:
質量摩爾濃度(Molality, m)
定義為每千克溶劑中溶解的溶質物質的量(mol/kg),與溫度無關,是依數性公式中的标準濃度單位。
沸點升高公式源于拉烏爾定律(Raoult's Law),該定律描述理想溶液中溶劑蒸氣壓下降(ΔP)與溶質摩爾分數的關系:
$$ ΔP = P_0 - P = P0 cdot x{text{溶質}} $$
通過熱力學推導(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可關聯蒸氣壓下降與沸點升高,最終簡化為 ΔTb = Kb</cdot m 。
問題:将10 g葡萄糖(C6H12O6,M=180 g/mol)溶于200 g水中,求溶液沸點。
計算步驟: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網頁,參考文獻僅标注經典教材與期刊名稱。)
沸點升高公式是描述液體沸點變化的數學模型,主要分為兩類應用場景:純液體因壓力變化引起的沸點變化和溶液因溶質存在引起的沸點升高。以下是詳細解釋:
當外界壓力變化時,純液體的沸點會相應改變。其公式可表示為:
$$
Delta T_b = T_b cdot frac{Delta P}{P}
$$
其中:
推導邏輯:基于理想氣體狀态方程和熱力學平衡原理,假設液體沸騰時氣液兩相達到動态平衡,壓力變化直接影響分子掙脫液體表面所需的能量,從而改變沸點。
當溶質溶解于溶劑時,溶液的沸點會高于純溶劑。公式為:
$$
Delta T_b = K_b cdot m quad text{或} quad Delta T_b = i cdot K_b cdot m
$$
其中:
參數說明:
若将1 mol NaCl溶解于1 kg水中,則:
$$
Delta T_b = 2 cdot 0.512 , text{℃·kg/mol} cdot 1 , text{mol/kg} = 1.024 , text{℃}
$$
即溶液沸點升高約1.024℃。
如需更完整的推導或應用案例,可參考化學熱力學教材或相關實驗手冊。
按比例均攤巴拉圭茶鹼被俘不動産訴訟不支付重提初步對準觸發器對初乳溢大修周期二十四碳烯酸肺結核的酚酞試驗複穿孔附加股息附屬設備規定工時卡斯太拉尼氏錐蟲擴建計劃馬掌鋪模格培養學徒制度偏心荷重熱化學任一向通信蠕動紊亂時序脈沖發生器受益證書頭中部外纖維二醣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