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the time; when
"等到"作為漢語常用詞彙,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wait until",主要表達時間節點的延後性等待。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和《牛津漢英詞典》(第3版,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權威解釋,其語義内涵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時間節點标記
表示行為主體持續等待至特定時間點到來,例如:"等到黃昏時分,我們才出發"(We didn't set off until dusk)。該用法常見于叙事性語境,強調時間推移過程(來源:《現代漢語學習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條件達成機制
隱含"前提條件滿足後才采取行動"的邏輯關系,如:"等到數據驗證通過,系統将自動執行"(The system will execute automatically after data verification)。此結構在科技文獻中高頻出現(來源:《漢英科技大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
結果預期關聯
常與"才"、"再"等副詞形成呼應結構,例如:"等到實驗結果穩定後,再撰寫論文"(Wait unti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tabilize before writing the paper)。這種搭配在學術寫作指導手冊中被重點強調(來源:《學術漢語寫作規範》,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跨文化交際中需注意:英語對應表達"wait until"存在時态敏感性,需根據語境選擇適當動詞形式,如"He waited until the rain stopped before going out"的完成時态結構。這與漢語僅通過時間狀語表達時序關系的語法特征形成對比(來源:《漢英對比語言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等到”是一個表示時間或條件關系的動詞短語,通常用于表達“在某個時間點或事件發生後,才進行後續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等到明天,問題就能解決了。”
表示“需要持續等待至明天,問題才會解決”。
時間節點:後接具體時間或時間段。
“等到下午三點,會議開始。”
“等到春天,花就開了。”
事件條件:後接動詞短語或完整事件。
“等到他來了,我們再出發。”
“等到雨停,才能出門。”
隱含對比:常暗含“當前不行動,需延遲至條件滿足”。
“現在太忙,等到周末再處理吧。”(暗示現在無法處理)
常與“的時候”“之後”等時間狀語搭配:
“等到天黑的時候,路燈會自動亮起。”
“等到考試結束之後,一起去慶祝。”
可獨立使用或作為複句的前半部分:
“等到一切就緒,通知我。”(後半句隱含)
對比:
“等到他回來,我們開會。”(主動等待)
“當他回來時,我們正在開會。”(單純時間描述)
口語中可省略“到”:
“等明天再說” ≈ “等到明天再說”(口語中更簡潔)。
避免邏輯矛盾:
錯誤示例:
❌“等到他永遠不回來,我們怎麼辦?”(“永遠不回來”無法作為可等待的節點)
正确表述:
✅“如果他不回來,我們怎麼辦?”
總結來說,“等到”用于強調“等待至某一明确時間或事件發生後采取行動”,需注意其後接内容的合理性和邏輯性。
泵輪機閉式爐查帳證明日期頂額的訂租艙位耳管二輪雄蕊的法定兼并赫裡電爐淨蒼黃色口輪匝肌眶間角镧系收縮冷硬試件聯合表離核裡-羅二氏征鱗痂腿模拟中斷偏流闆上腹部痛生尿的獅耳草水墊替代履行通用分類/合并程式同源物橢圓軌道外耳氏馬鈴曙肉湯瓊脂微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