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wfish; manatee
海牛(Manatee)漢英詞典釋義與生物學解析
一、分類學定義
海牛(學名:Trichechus)屬海牛目(Sirenia)哺乳動物,英語對應詞為"manatee"。其近親為儒艮(dugong),兩者共同構成現存唯一完全水生食草哺乳動物類群。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現存三種:西印度海牛、亞馬遜海牛和西非海牛。
二、形态特征
成年海牛體長3-4米,體重500-1500公斤,皮膚厚且多褶皺,前肢退化成槳狀鳍肢,尾部呈扇形。其骨骼結構保留陸地哺乳動物痕迹,符合進化生物學中"次生水生適應"特征(參考《大英百科全書》海牛條目)。
三、栖息地與分布
主要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水域:
四、生态保護現狀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數據顯示,全球海牛總數約13,000頭,受船舶撞擊、栖息地喪失及漁網纏繞威脅。《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将其列入附錄I,禁止國際貿易。
五、文化符號意義
在航海文化中,海牛曾被誤認為美人魚原型(希臘神話塞壬傳說)。現代作為生态保護标志,佛羅裡達州立法設定每年9月為"海牛保護月"(佛羅裡達州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官方文件)。
“海牛”一詞在生物學中有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分類進行區分:
基本特征
屬于海洋哺乳動物,體型龐大,成年體長2.5-4米,體重可達360-1600千克。外形似鲸,前肢呈鳍狀,後肢退化,尾部為圓形,皮膚厚且灰黑色,布滿皺紋。
習性與分布
栖息于大西洋溫暖淺海、河口及淡水流域(如亞馬遜河),行動緩慢,以海藻、水草為食,被稱為“水中除草機”。現存3種:美洲海牛、亞馬遜海牛、非洲海牛。
生理特點
皮下脂肪層厚以保持體溫,嗅覺和觸覺靈敏但視覺較差,繁殖周期長(妊娠期約1年,每胎1仔)。
基本特征
屬後鰓亞綱裸鰓目,體扁橢圓形,無外殼或殼退化,體表多瘤狀突起,色彩鮮豔。常見種類如小拟海牛,體長約34毫米,黑紫色帶白斑。
習性與分布
以底栖矽藻為食,主要分布于中國沿海、日本等海域,化石記錄稀少。
注意:日常語境中的“海牛”多指哺乳動物,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其與儒艮(同屬海牛目)的主要區别在于尾鳍形狀(海牛為圓形,儒艮為分叉形)。
鞍膈比旋度財團貸款殘照側線船上交貨價不包括理倉費大概的大黃香糖漿膽怯電腦語言高地壞疽性闌尾炎較小的貿易晶體狀懸韌帶巨核卡爾真空烘箱遼卵成熟爐襯羅伯遜氏瞳孔氯黴素麥杆潛化合價切絲刀片豈有此理熔接删節目标生活力手技頭虱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