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erce;terrible]∶凶恶;猛烈
那条狗真利害
(2) [devastating]∶棘手,不好支应
这一手利害
(1).利益与损害。《易·繫辞下》:“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韩康伯 注:“情以感物则得利,伪以感物则致害也。”《史记·龟策列传》:“先知利害,察於祸福。”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容到彼亲看利害,方敢奏陈。” 康濯 《东方红》第十二章三:“由于工程不小,人手有限, 旱龙台 附近几个跟护堤有利害关系的村子又来了一批壮劳力。”
(2).指形势的便利与险要。《韩非子·初见秦》:“ 秦 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3).厉害。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往常也曾不快,将息便可,不似这一场清减得十分利害。”《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玉姐 素知虔婆利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此刻我的水不过泼在他轿子上,并没有泼湿他的身,他便把我打得这么利害!” ********* 《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四:“他们对于庇护传统思想的有产有权阶级,攻击得尤其利害。”
“利害”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利益与损害(名词,读作lì hài)
指事物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常用于分析利益关系。例如:“权衡利害”指衡量得失,《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表示“利益与祸患”的对比关系。
剧烈或严重(形容词,读作lì hai)
作为形容词时,“利害”表示程度深或形势严峻,如“头痛得利害”或“局势利害”。《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延伸为“难以应对的状态”,常见于口语表达。
二、语义演变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兼具名词性与形容词性。例如《史记》中“利害之际”强调利益关系,而明清小说(如《红楼梦》)则多用形容词义描述激烈矛盾。
三、使用辨析
现代汉语中,名词用法多用于正式语境(如法律、政策文件),形容词用法则偏向口语化表达。需根据上下文区分读音与词性,避免歧义。
“利害”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需根据语境区分:
基本义:表示事物或行为带来的益处与危害,强调正反两面的影响。
引申义:可指形势的便利与险要,多见于古代文献。
需根据读音和上下文判断词义。名词读“lì hài”,形容词读“lì hai”(现多用“厉害”)。
安富恤穷白蒙宝檀不率操剌重裀大地回春盗夸第二半国际锭器蠹言蜂虿入怀,解衣去赶风鸢隔世古画国位还拜滈滈毫露嘉耗矫手假使借拟金友扣问喇嘴冷金笺悯救逆失牛角号暖女会蓬筚生辉评裁聘选铅锷乾光迁民硗陿膳服生怜声威深文峻法仕隐石竈手眼通天书目祀享四仙桌塘岸讨口子铜符违条舞法文雄无明业仙标仙凫小夥子小妞儿夏霜屓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