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高亨 注:“杭,通‘航’,渡河。”后遂以“航苇”指小舟。 唐 独孤及 《将还越留别豫章诸公》诗:“他时相忆双航苇,莫问 吴 江深不深?” 元 张宁 《云溪秋泛图为阎国宝赋》诗:“幽人航苇迷远近,思致偃蹇无容攀。”
“航苇”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航苇”最初指用芦苇编成的小舟渡河,后引申为小舟的代称。该词出自《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其中“杭”通“航”,意为“渡河”,古人用“一苇”形容用芦苇编筏即可横渡河流,后演变为“航苇”一词,比喻轻便的小舟。
《诗经》典故
《河广》篇通过“一苇杭之”的夸张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体现了古人以简朴工具克服自然阻隔的智慧。
古诗文中的用例
现代汉语中,“航苇”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强调其古典意象。需注意:部分网络解释(如“比喻困境中坚持不懈”)可能与实际含义存在偏差,建议结合权威文献理解。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诗经》相关研究资料。
航苇(háng wěi)指的是在水上航行过程中,利用苇草作为标志或方向指示的一种方式。它可以用来表示船只航行的方向和指引。
航苇的拆分部首为舟(chuán)和艹(cǎo),共有10画。
航苇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航海和船舶导航。古人在航行时常使用苇草来指示方向,确保船只沿着正确的航线航行,因此形成了“航苇”的概念。
航苇的繁体字为「航葦」。
在古代,航苇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研究,航苇在古代常以「航」为主体,下方则使用「苇」的写法。
1. 船长拿起航苇,指引船只沿着正确的航线前进。
2. 在古代,航苇是航海者们非常重要的导航工具之一。
1. 航行:指船只或飞机等在水面或空中行驶。
2. 船舶:泛指各种船只。
3. 苇草:指苇的一种,多生长在水边的湿地上。
航标:用于表示航行方向或障碍物的标志物。
指南针: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仪器。
迷航:指迷失航线,无法确定正确的行进方向。
拨乱为治怖畏菜子惨棘剗涤长江三峡工程蟾影铛油创戮初更春蚕慈躬赐爵打埋伏澹冶打毬得法點撥敦惠反复拊胸鲠涩耿悒公海恭孝股份龟枚国瑞好久黑非核批红蕤枕櫼栌嘉士捷武谨案旌甲惊起诀断举口垦化麟角笔力术隆象楼阴目视凝神纰离普济群生迁易清健侵耗啬人生僻沈垽设斋漱口违越吾匹携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