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弃文存质的意思、弃文存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弃文存质的解释

谓不加文饰,保留本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 安清 、 支谶 是 中国 最早的译经家……他们首创了弃文存质,保存经意,照原本直译的方法,因而为后来译家所遵守。”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弃文存质”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ì wén cún zhì,其核心含义是“舍弃多余的文饰,保留本质内容”。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出处与背景

  1. 历史渊源:
    根据《中国通史》(范文澜、蔡美彪等著)记载,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谶等人首创“弃文存质”的翻译方法,主张直译佛经原文以保留经意,这一方法对后世译经影响深远。

  2. 文化意义: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尚质轻文”的思想,与道家“大道至简”的哲学观有相通之处。


用法与语境


示例与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演变或具体用例,可参考《中国通史》相关章节或语言学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弃文存质

弃文存质(qì wén cún zhì)一词的意思是弃绝华丽的辞章文字,而注重实际内容的质量和价值。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弓(gōng)和文(wén),弓是有关武器的部首,文是关于文字的部首。它由10个笔画组成,其中弓部的关键是四画,文部的关键是三画。

这个词的来源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可以推测它起源于古代文人士大致在创作或评价文章时所采取的一种态度。在古代,文人们追求华丽的辞章,希望借助修辞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然而,有些文人认为文字的华丽并不等于内容的质量,他们主张将重点放在文章的实际价值上,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华丽。

弃文存质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棄文存質。在这种写法中,文部的第三画变成了文字符号,形态更加繁复。繁体字的使用主要在台湾和香港地区,而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地还是采用简体字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弃文存质为例,文部的部首在古写法中是刀,形态不同于现代的文字符号。另外,弃文存质在古代的写法中常常用一种叫做草书的字体来书写,形态潦草而难以辨认。

例句:

他提倡弃文存质的写作风格,专注于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质量。

组词:

文采飞扬、修文偃武、文字书写、文化品质

近义词:

实质取舍、质而不文、弃绝华辞

反义词:

辞章华丽、形式胜过内容、空洞文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