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旌旃的意思、旌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旌旃的解释

泛指旗帜。《后汉书·刘玄传论》:“旌旃之所撝及,书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顿顙,争受职命。”《北史·隋纪上·高祖文帝》:“旌旃舟檝,横亘数千里。” 明 王世贞 《将军行》:“红颜夫人妇,悬首映旌旃。”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旌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旌旃(jīng zhān):泛指旗帜,常用于描述古代军事或仪仗中的旗类物件。该词由“旌”和“旃”两个单字组成,均为古代旗帜的专称。


二、字义解析

  1. 旌(jīng)

    • 本义:古代旗杆顶端装饰彩色羽毛的旗帜,后泛指普通旗帜。
    • 引申义:表彰(如“旌表”)。
  2. 旃(zhān)

    • 本义:赤色曲柄的旗。
    • 其他含义:同“毡”(毛织物);文言助词,相当于“之焉”。

三、古代用例

  1. 史书记载

    • 《后汉书·刘玄传论》提到“旌旃之所撝及”,形容旗帜覆盖的范围。
    • 《北史·隋纪上》用“旌旃舟檝,横亘数千里”描述军阵的宏大场面。
  2. 诗词引用

    • 唐代崔湜《送梁卿王郎中使东蕃吊册》:“赠册绥九夷,旌旃下双阙。”
    • 杜审言《送崔融》:“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旌旃”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用于营造历史感或修辞效果。

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旌旃

旌旃(jīng zhā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旌”和“旃”两个部分组成。

部首:“旌”字的部首是“方”,表示“旗帜”的意思;“旃”字的部首是“羽”,表示“羽毛”的意思。

笔画:“旌”字由五画构成,笔画顺序依次为横、竖、横、竖、撇;“旃”字由九画构成,笔画顺序依次为竖、撇、点、撇、捺、提、捺、弯钩、横。

来源:“旌旃”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小戎》:“朋友攸攸,言旌旃之盛。”在古代,旌旃是指国家举行庆典或战争中所使用的旗帜和旗幡,用于标示军队或者纪念重要场合。

繁体:在繁体中,“旌旃”字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旌的上半部分叫做“亭”,下半部分叫做“一”。而旃的上半部分叫做“一”,下半部分是“羽”。

例句:

1. 风吹动旌旃,瞬间揭开了明天的序幕。

2. 他手举旌旃,庄严地迎接进入会场的领导。

组词:

1. 旌旗(jīng qí):指国家或军队使用的旗帜。

2. 旌表(jīng biǎo):古代官员颁发给有功之人的荣誉表彰。

3. 旌德(jīng dé):指有道德风范的人或行为。

近义词:旌旗、旗帜、大旗。

反义词:无旗、平旗。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