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旗帜。《后汉书·刘玄传论》:“旌旃之所撝及,书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顿顙,争受职命。”《北史·隋纪上·高祖文帝》:“旌旃舟檝,横亘数千里。” 明 王世贞 《将军行》:“红颜夫人妇,悬首映旌旃。”
“旌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旌旃(jīng zhān):泛指旗帜,常用于描述古代军事或仪仗中的旗类物件。该词由“旌”和“旃”两个单字组成,均为古代旗帜的专称。
旌(jīng)
旃(zhān)
史书记载
诗词引用
现代汉语中,“旌旃”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用于营造历史感或修辞效果。
如需更详细文献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旌旃(jīng zhān)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旌”和“旃”两个部分组成。
部首:“旌”字的部首是“方”,表示“旗帜”的意思;“旃”字的部首是“羽”,表示“羽毛”的意思。
笔画:“旌”字由五画构成,笔画顺序依次为横、竖、横、竖、撇;“旃”字由九画构成,笔画顺序依次为竖、撇、点、撇、捺、提、捺、弯钩、横。
来源:“旌旃”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小戎》:“朋友攸攸,言旌旃之盛。”在古代,旌旃是指国家举行庆典或战争中所使用的旗帜和旗幡,用于标示军队或者纪念重要场合。
繁体:在繁体中,“旌旃”字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旌的上半部分叫做“亭”,下半部分叫做“一”。而旃的上半部分叫做“一”,下半部分是“羽”。
例句:
1. 风吹动旌旃,瞬间揭开了明天的序幕。
2. 他手举旌旃,庄严地迎接进入会场的领导。
组词:
1. 旌旗(jīng qí):指国家或军队使用的旗帜。
2. 旌表(jīng biǎo):古代官员颁发给有功之人的荣誉表彰。
3. 旌德(jīng dé):指有道德风范的人或行为。
近义词:旌旗、旗帜、大旗。
反义词:无旗、平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