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俊的意思、儒俊的详细解释
儒俊的解释
才智出众的儒士。《魏书·李灵崔鉴传论》:“ 李 以儒俊之风,当旌帛之举; 崔 以文雅之烈,应利用之科。”《隋书·儒林传·房晖远》:“ 周武帝 平 齐 ,搜访儒俊, 暉远 首应辟命。”
词语分解
- 儒的解释 儒 ú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俊的解释 俊 ù 才智出众的人:俊杰。俊伟。俊彦(才智杰出的人)。俊爽。俊造(学识造诣很深的人)。 容貌美丽:俊俏。俊美。俊秀。俊逸(俊美洒脱,不同凡俗)。英俊。 古同“峻”,大。 俏丑 笔画数:; 部首:亻
专业解析
儒俊(rú jùn)作为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与构词角度解析:
一、字义分解
- 儒:《说文解字》释为“术士之称”,后专指儒家学派学者或通晓经书的读书人。《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旧时指读书人,后泛指有学问的人”。
- 俊:《尔雅·释诂》载“俊,大也”,《玉篇》注“才过千人也”,本义指才智超群者,后引申为杰出人才。
二、复合词解析
“儒俊”属偏正结构,核心语义落在“俊”字上,整体指代“兼具儒学修养与卓越才能的人”。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如清代《四库全书》中用以形容“通经史而具治世之才者”,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史领域,描述德才兼备的学者。
三、语用特征
此词属书面雅言,现代口语罕用。在历史文献中常与“英杰”“硕彦”等词并列,如《明史·选举志》载“遴选儒俊,以充国学”,突显其“学识与才干并重”的特质。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网络扩展解释
“儒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词语构成与基本含义
-
构成解析
“儒”指儒家学派,象征学问与修养;“俊”意为才智出众或容貌俊秀。组合后,“儒俊”指兼具儒家学识与卓越才能的人,常用于褒扬学识与才华兼备的个体。
-
核心定义
- 基本义:指才智出众的儒士,强调学问与才能的结合。
- 延伸义:现代语境中可形容学识渊博、德行兼备的人才。
二、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 古代典籍记载
- 《魏书》提到“李以儒俊之风,当旌帛之举”,描述李姓儒士因才学显赫受表彰。
- 《隋书》记载北周武帝“搜访儒俊”,指选拔有才学的儒生为官。
三、现代应用与姓名学寓意
- 作为人名的寓意
- 儒:象征博学、睿智与公正,姓名学中寓意“多才贤能,官运亨通”。
- 俊:代表才智卓越、容貌俊朗,引申为“成功隆昌,名利双收”。
- 组合:寄托对兼具学识与才能的期许,但需注意五行属性(金火相克)可能带来的命理影响。
四、使用场景与情感色彩
- 适用场景:多用于赞誉学者、文化领域杰出者,或作为姓名表达美好期望。
- 情感色彩:属褒义词,含敬佩与嘉许之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魏书》《隋书》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奠百灵鸟白文保险刀别置一喙才缊搀占崇阿稠紧紧传问垂教倒反帐奠祭嘀嘀咕咕定僧短撅撅端量贰心耳言番僧岗岭皋浒高山滑雪供断估量哕哕徽数加兵江鸥家酝局奁咀徵含商捞摸聊浪立地生根露己扬才脉象瞀眩俛容名榜明断名手攀染貔子青木扰乂三十六苑世英叔仲肆觐索酒桃红柳绿天底下亡奈緼巡下场孝敬烋烋夏衍喜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