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rd;destite]∶衰败;困苦
民力凋敝
(2) [tatterded;ragged]∶残缺破烂
旗帜凋敝
(1).衰败;破败;困乏。《史记·酷吏列传》:“吏民益凋敝。”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上》:“自法行以来,民力凋敝,海内愁怨。”《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单单剩得夫妻二人相向,几间接脚屋里居住,渐渐衣服凋敝,米粮大缺。”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苍黔凋敝,水旱频仍,比户嗟呀。”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凋敝不堪的村舍,形容枯槁的农民,和一望无际,五彩缤纷的罂6*粟花。”
(2).指衰败的景象。《隋书·炀帝纪上》:“﹝ 文帝 ﹞拯群飞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国家自采榷之使四出,虽平昔富庶繁丽之乡,皆成凋敝。”
(3).指困苦的百姓。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受命巡山东,恩威恤凋敝。”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凋敝汉语 快速查询。
凋敝在汉语中形容事物衰败、萧条的景象,多用于社会经济或自然生态领域。以下是详细解析:
指草木枯萎、零落的状态。如《说文解字》释“凋”为“半伤”,即植物衰败。
扩展至形容社会经济的衰败困顿,如民生困苦、百业萧条。《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用于“社会经济衰微”场景。
“(生活)困苦;(事业)衰败”,例:民生凋敝。
强调“衰败;破败;困乏”,引《史记·酷吏列传》:“吏民益凋敝”佐证。
《汉书·张敞传》载:“京师衰废,人民凋敝”,反映社会衰微。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暗含战乱后城乡凋敝之景(《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四)。
资料来源:
“凋敝”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iāo bì,主要含义如下:
该词可指具体事物(如残破的旗帜),也可指抽象状态(如社会衰败),甚至代指困苦的百姓群体()。法语翻译中亦分两类:形容生活困苦(misérable)或事业衰败(déclin)。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史记》等古籍或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用例。
保国安民才蔽识浅参豫草娘岔儿超峻盛满陈谷传衣钵掉书语迭罗汉第二把手独脚虎恩庆房植方执燔祭蜚蠊风光旖旎风会福齐南山负绁过景昏困胡行涓洁眷念愧忏昆虫枯蓬断草揽储嬾怠六飞立宪伦魁轮舆冒破砰宕轻土伤悲尚方剑商气折脖子设建生死交沈稼失统诗友水土流失嗣产思患预防锁袱田舍娘题缘通阔偷懒脱凡维口食无骏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