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官署名。掌臣民章奏。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 太宗皇帝 淳化 三年五月辛亥,詔置理检司,以 钱若水 领之。其后改曰登闻院,又置鼓於禁门外,以达下情,名曰鼓司。 真宗 景德 四年五月戊申,詔改鼓司为登闻鼓院。”
“鼓司”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细节,可参考《燕翼诒谋录》或宋代官制相关研究。
《鼓司》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鼓”和“司”。
“鼓”字的部首是“鼓”,它是一个独立的偏旁部首。它的拼音是“gǔ”,它有五画。
“司”字的部首是“口”,它是一个独立的偏旁部首。它的拼音是“sī”,它有五画。
《鼓司》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鼓手被称为“鼓司”,他们负责敲打鼓乐,在宫廷、庆典和军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鼓司》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鼓司」。
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发音和意义差别不大。遗憾的是,关于《鼓司》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具体汉字写法,目前我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
1. 他的父亲是皇宫里的鼓司,专门负责敲打皇家仪式上的鼓乐。
2. 那位鼓司用鲜艳的衣服和鼓槌敲打着鼓,为庆典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1. 鼓手:指演奏鼓乐的人。
2. 司乐:指负责指挥宫廷乐队的官员。
3. 司仪:指在仪式、庆典等场合担任主持人的人。
鼓官、击鼓、敲鼓
鼓乐、鼓掌、鼓吹
【别人正在浏览】